学长曰:单身该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坚持。
▲▲▲
在 1993 年的 11 月,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普及,马云还在当教师,刘强东才刚刚开始学编程,南京大学的一个寝室里的四个男生每晚还开着现在看来土得要命的卧谈会。
四个男生在青春躁动的血液的影响下,探讨自身单身的问题已有一段时日,苦无解决办法,却突发奇想把即将到来的双 11 作为 “光棍节” 来组织活动。后来 “光棍节” 流传开来,大学里的单身青年在双 11 的时候大多都会收到一些生活委员送来的慰问,以解单身之苦。
光棍节的由来难以考证,上面的南大卧谈会版本是最广为接受的版本。虽然光棍节的出处不可考,双 11 购物狂欢节的由来却是清楚得很。从 2009 年淘宝开办双 11 以来,大众对双 11 的热情就如同其交易额一般逐年高涨,以至于现在提起双 11 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已经是 “买买买” 而不是困扰许多大龄青年的单身问题。
但单身的问题,不是靠剁手就能回避的呀。
在光棍节被渐渐淡忘的今天,单身的问题却似乎愈发严重。其中我觉得最致命的一个问题是许多人还未经过仔细考量,便已迷恋上了单身。这与你时不时就能看到的关于单身的好处的文章脱不了干系,而且这种文章总是能起一些让人十分惊艳的题目,让你忍不住点开。
单身好吗?答案是肯定的,你看大家那么喜欢自嘲单身狗互开玩笑,就知道单身也可以过得很开心,很快乐,而且单身的的确确是人生最自由的状态,可以无所顾忌地尝试一切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与他人成为情侣就不好了,关于单身好处的文章看多了,惰性的思维就会渐渐地将情侣视作一种不好的状态,让你从潜意识上回避它。谈恋爱的好处我就不写了,没那个文采,写出来太腻。
有的人喜欢将单身和谈恋爱的状态分个高下,这就好比和别人争辩苹果好吃还是雪梨好吃一般,争不出个结果。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是不是应该单身,从来都不是因为单身一定就比谈恋爱要好或者差决定的,而是要看个人的感觉。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单身好,谈恋爱也好,这两种好要选择哪一种,决定权在你,你要做的,是保证自己用客观公平的眼光去对待这两种好。
所以我是建议大家没谈过恋爱的一定要尝试一下,毕竟不亲身体验一下,怎么知道自己喜欢谈恋爱多一点还是单身多一点,只有爱过了,才能心安理得地选择单身。当然往后关于受到情伤之类的话题就比较复杂了,关键是不要抵触自己想要恋爱的感觉,给想要恋爱的自己一个机会。
可是脱单哪像我说得这般轻巧,有一部分人单身,是因为脱不了单被硬生生单起来的,再过几年,就能混一个 “剩” 的头衔,孤苦得很。由于本人实战经验较少,在脱单这方面还真给不出什么特别的建议。不过就是穿得干净些,待人真诚些这类的老调重弹。虽然这些老调老,但你可不要轻视,这些都是前辈们受过无数情伤后换回来的金玉良言,绝对值得参考。
要说到特别的建议,英国倒是有一位汉娜·弗莱博士用数学对爱情进行了一次彻底研究,下面介绍她书中的两个发现,希望能为你的脱单事业献出一份力量:
❶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相貌上的缺点
根据国外一家由一群数学家创建的相亲网站的数据分析,一个人的魅力程度并不与其受欢迎程度挂钩。一些外貌没那么完美,评价会出现两极分化的人往往更受欢迎。因为面对一个特别完美的人时,别人会觉得 TA 一定有许多追求者,自身难以在众多追求者中胜出,所以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一些没有那么完美的对象。
所以在寻找爱情的时候真的不必装腔作势,真实的自我才是特别的。毕竟真正喜欢你的人,并不会在意你的外表。
❷拒绝前37% 数学上有个 “最优停止理论”,这个理论是这样的,假设你在 15 岁的时候开始交往, 35 岁的时候会结婚。 你的人生中有很多潜在的约会对象, 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 规则是你一旦与某人迈进婚姻的殿堂, 你就不能继续寻找对象,而且你不能选择已经错过了的对象结婚。也就是说,在不知道最好的会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最好的问题。
数学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得出了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法,那就是你不要与计划区间中前 37% 遇到的任何人结婚,然后你要选择你遇到的下一位比前 37% 的人都更优秀的人结婚。如果你想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话,你可以买一把香蕉然后去问你们公司的技术大大,这篇文章就不解释了。
当然,上面的方法只是将风险降到了最低,最好的选择在前 37% 的区间的风险还是存在的。但是 37% 这个数字对于一些不知道是否应该出击的人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如果你不确定眼前的人是不是适合自己,在单身与谈恋爱之间犹豫不定的话,请务必参考一下汉娜·弗莱博士的 37% 理论。
如果你是单身的状态,但愿你能为自己给出一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理由,而不是网上的那些单身励志。要明白,单身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坚持。
假如你单身,今天晚上零点开始后除了买买买以外,你或许还可以考虑一下是否要出发寻找爱情。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