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强化核心素养深化教育改革打造学生发展基因

时间:2016-11-10 09:59:4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强化核心素养 深化教育改革

打造中国学生发展“最强基因”

  11月6日,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论坛并讲话,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育部原总督学、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柳斌,教育部原副总督学王文湛等嘉宾出席。据了解,本次论坛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框架,围绕“未来社会与未来学校建设”、“深化教改课改理念路径”、“农村学校与薄弱学校核心素养建设”和“研学旅行对核心素养培养作用”等议题展开讨论。

  论坛上,教育人士们权威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通报了国家教育立法最新进展并对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进行了解读。此外,美国、芬兰、澳大利亚近百位知名教育学者在本次论坛上还开设了“新高考下中小学学业规划”专题论坛和“拓展中国学生国际视野,促进中外教育双向交流”国际分论坛,旨在引导公众正确把握核心素养培育方向,增强中外教育文明互鉴。

  破解中国教育DNA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将其归纳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

  2013年5月,在教育部部署指导下,北京师范大学会同多所高校近百位专家,联合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2015年4月和2016年初,教育部两次就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向全国征求意见并修订。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指出,现在大家对“核心素养”比较一致的理解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此前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深化,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対学生发展的要求,是未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航向和风向标。论坛上,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求;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举措。

  深化教育改革攻坚战

  论坛上,朱永新指出,社会对教育的变革需求最强烈,但难度最大、见效因此较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而当前,一些地方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能力学分化,人格证书化,道德标签化。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偏重“生产”缺少“滋养”,强化“量产”缺少“定制”,存在高层次有效供给不足和低层次盲目扩招情况;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选择大学和专业时,将目标死盯名校、锁定就业率。一定程度上使高等教育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单纯培训就业技能的“缓冲阀”和“加工厂”,削弱了教育本来“立德树人”的核心职能。“教育改革方向必须以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为导向,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强调。

  谢维和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强调专家研究发现: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父母学校给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这种认识已纳入各国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在中国,尽管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体系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推进与核心素养实施。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在谈到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关系时林崇德曾指出,“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在教育部召开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专家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还特别提出,参考国际教育改革先行探索经验,建议把人际沟通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在“人文底蕴”中强化语言与人际沟通能力。

  凝聚全社会培育合力

  “核心素养”虽好,如何落实?专家指出,必须从整体推动各教育环节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这其中既需要学校努力,也需要社会合力。

  在学校方面,林崇德曾指出“推动核心素养有效落地尤其要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加以实现。”一是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育人目标,加强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改变当前客观存在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现象,突出21世纪学生品格能力培养。三是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内容和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朱永新同时强调,“未来社会学校作为教育资源提供机构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受到挑战。社会力量作为教育载体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教育选择余地将会更大。”核心素养的有效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红利释放,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创新培育、有力补充。

  论坛上,大会主席、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指出,积极教育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要特别重视社会关系教育,强调社会接触重要性。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学生可以综合利用校外教育服务体系,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同时强化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能力。

  在美国,夏令营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成立于1910年的美国夏令营协会承担着全美夏令营项目的认证、宣传、管理等职能。目前,美国各种夏令营机构有近两万家,每年有800多万青少年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自主选择好了喜欢的夏令营项目,整个市场规模达到110亿美元。

  2013年,教育部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2015年8月,国务院发文首次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在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政府再次提出“加强研学旅行工作”,强调推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校内外教育衔接。2016年3月,基础教育一司确定天津滨海新区、江苏苏州、安徽合肥、贵州遵义、重庆等10地为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进一步推动研学旅行工作健康发展。

  “花草藏于温室不堪风雨,少年囿于围墙难当大任。”随着校外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近年来社会兴资助学、创新教育模式发展力度不断加大,一批特色教育机构蓬勃发展,教育产业创新在新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不断扩大。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日本,研学旅行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公立小学、初中的修学旅行补助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新加坡学生修学旅行率基本达到100%;其教育部专门遴选了23家专业机构承办全国性修学旅行活动,有效衔接校内外教育资源。”作为国际夏令营协会(ICF)大陆地区首个会员单位,研学旅行的代表机构世纪明德以“为3-18岁青少年提供社会能力教育整体解决方案”为使命,自2002年至今已成功为国内外近万所中小学师生提供了研学旅行和夏冬令营服务;同时联合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主体积极发起“研学旅行在中国”活动,全面助推核心素养培育落地实施。

  2016年秋季,清华附属中学奥森校区高一年级的106名师生前往“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山东,进行了为期五天四夜的明德研学之旅。

  “此次研学课程设计,我们特别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比如出发前请学生们自主设计自己的研学方案;在国家公布的首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自己了解制作研学小报,帮助学生编写自己的泰山自然图谱,根据趵突泉原理制作小型物理喷泉……通过实地参观、动手实践、小组探究,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壮丽的自然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参与热情很高,有效增强了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培养。”清华附中奥森校区老师介绍说。“行走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这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和睦相处,学会了互帮互助。那些课本上沉寂的知识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参与此次研学的滕同学在笔记中写道。

  专家表示,研学旅行作为学生接触社会、感受文化、锻炼身体的有机结合,是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的有效形式,能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亲身感受所学所知,实现课堂内外立体融通,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思考、探索能力,有助切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李凌 杜润楠 齐晓君 方艺芬 葛松莹)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