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南京开幕
传统文化教育应与儿童生活相连接
开幕式上,昆曲《牡丹亭》表演者的美丽扮相。林晓宁 摄影
中国教育新闻网南京11月6日讯(记者 郜云雁)在悠悠古琴声中,第二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于11月5日在南京拉开帷幕。一曲昆曲《牡丹亭》中的《游园》,阵阵堂鼓声中的射礼表演,为现场嘉宾带来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以及关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校长、教师和父母,在2天的论坛中共同探讨了“什么是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
台湾道禾教育创始人曾国俊围绕《传统仪礼的核心精神和当代性》做了主题演讲。他与大家分享了根植于华人传统文化,又与当代儿童身心感悟、情感体验相连通的各种仪礼。他表示,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传承不能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要走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未来性,活出属于今天这一代人的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光彩。
曾国俊认为,我们需要探索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到当下的生活、家庭和学校,而真正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仪礼的首先是教师和父母,“因为只有他们学了之后,才知道怎么转换到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中”。他表示,今天学校中的许多课程并没有跟孩子的情感连接起来,因此效果会大打折扣,“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情感连接,需要通过身心的感悟和体验才能真正有所获得”。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名誉馆长、复旦大学国学精修课程核心导师吉文辉,对中国哲学、史学、文学、佛学、文字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带领大家梳理中国传统仪礼的脉络,解析传统仪礼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那些当年的老规矩到底适不适合今天的小萌娃呢?吉文辉认为,我们需要继承传统仪礼的核心精神,并重视创造其当代价值。
亲近母语学堂总校长邱凤莲认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遵循儿童性、当代性和世界性。她说,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相连接,用符合儿童心性和特点的方式,采用艺术的手段和体验的模式实施。“实践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为了否定今天的时代,而是为了让今天的儿童拥有幸福的童年,因此教育应建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同时,做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必须让儿童拥有广阔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具备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论坛上,朱爱朝和朱煜两位老师进行了现场诗歌教学体验。”不学诗,无以言“、”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诗歌的诵读与吟诵,能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母语的韵律和美好。朱煜认为,在儿童传统文化和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不要过于依赖考试和测验,“我不主张老师通过从各种犄角旮旯中搜出的填空题和选择题来考察孩子对文本的掌握。其实,教师只要多带孩子们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演一演,多让古文教学关联生活,注重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教师鄢小红经过多年探索,突破低段以课为单位的传统识字教学模式,在群文阅读与识字教学之间获得链接,构建一种新型的识字教学课型——主题识字,即以部首字为识字的主题,以群文带出一组或几组与这个部首相关联的汉字,形成主题识字教学。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吴诗清老师研发小学语文民间传说阅读课程,每个传说的学习分板块进行。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建立了传说学习的文本素材包,包括“核心素材”、“拓展素材”和“补充素材”; 确定了传说学习的教学策略:“对比性策略”及“前置性学习单”。
四川省广元市天立国际学校舒凯老师将绘本与国际大奖小说作为基础阅读,培养基础的阅读能力;以中国地理历史为基础,逐步构筑包括中国神话、中国历史、先秦经典、思辨性阅读的“中国人的阅读课程”。
秋浦书院导师田再农为大家进行了汉字文化分享。他说,每个汉字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都是真实不虚的,它最形象、也最容易理解。古典文教强调四个维度:身体、情感、德性和智慧。现如今,将古典文教内化为文字之教,以文字之教接续六经之教,值得我们追随和践行。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傅智红,为大家分享了自然乡土课程。她通过十年的乡土研究,开发出围绕乡土教材的“教材、学材、行材”。而乡土课程的实践让师生、父母牵手,尽情领略虞山舜水,探究民俗民风,感受古越文化,体会家乡的日新月异。
为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和实践者打造一个交流、案例传播的平台,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伏羲教育、亲近母语、日日新学堂和道禾教育等机构代表进行了分享。同时邀请了教育学者陈静静、王晶莹等,分享了日本、英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本国、本族文化传统教育方面的经典案例,探求各国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启示。
本届论坛由亲近母语研究院主办、道禾教育基金会协办、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