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现状暨滨州家校社共育示范区建设白皮书》
八成家长认为需要接受家教培训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ISV中国总部、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大学三宽家长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近日联合发布《中国家庭教育现状暨滨州家校社共育示范区建设白皮书》。
该项目从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历时两年。调查范围涉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通过发放问卷,网上调研,共回收有效答卷10.81万份。
家长继续学习势在必行
虽然多数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但是在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调查发现,52.58%的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教育孩子,27.35%的家庭由父母共同承担,由父亲为主教育孩子的家庭只占16.02%。尽管夫妻双方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父亲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身体力行的并不多。
家长的知识水平也不容乐观。调查结果还显示,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其中,10.2%的家长具有大学及以上的学历,具有专科和高中学历的家长分别占10.23%和21.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58.24%。
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身为父母都会产生一些困惑,其中不懂得教育方法的占37.82%,家庭成员意见常常不一的占15.93%;当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有超过一半的家长希望得到帮助。与此同时,有82.16%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有很多学问,需要学习和培训,这说明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意愿非常强烈。然而,社会尚未给家长提供系统学习的渠道,家长通过书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占30.53%,自己摸索的占21.85%,通过朋友交流的占18.01%,借助媒体和家长会的分别占13.16%和12.71%。
调查还发现,经常学习新知识的家长仅占25.27%。当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多数家长自己却没能起到表率作用。
重视孩子健康和习惯培养
人的幼年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孩子造成影响。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能够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51.19%的家长完全同意“孩子有健康的身体比学习还重要”的观点。一周锻炼7小时,即每天平均锻炼1小时的孩子占比30.98%;一周锻炼3~7小时孩子为37.03%,一周锻炼1~3小时的孩子占比20.26%。
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生存能力,做事能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调查表明,39.49%的孩子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总要大人督促提醒,很少做家务”的孩子占比49.22%。
调查中还发现,孩子做事磨蹭的现象比较严重,为34.38%,有点磨蹭的占42.49%,透露出家长包办较多、孩子自理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
家长心态影响孩子情商
中小学生的情商以及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情商,也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点。调查表明,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表示满意的占22.62%,较满意的占53.11%,不满意的占22.8%。孩子情绪自控能力的强弱与家长有密切的关系——家长情绪自控力较好,且不无缘无故发脾气,孩子的情绪自控力也较好。
在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方面,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遇到困难时能够自我鼓励克服困难。选择经常的占35.77%,选择有时的占50.14%。
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驱动力,也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关系到孩子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人际关系。77.41%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比较自信。
多数孩子能够结交到好朋友,有号召力的孩子约占14%。
在孩子是否做事急躁,耐不住性子的选项中,选择经常的占20.84%,有时急躁的占47.93%,很少的占22.59%,从不急躁的仅占8.63%。这与家长的心态和教育方法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孩子的意志力和坚持是决定其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孩子决定了的事情能坚持到底吗?”选项中,选择“经常”的占30.89%,选择“有时”的占54.17%,选择“很少”的占13.75%。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溺爱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强孩子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的参与。
参加公益活动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爱心、责任心、做事能力、社会经验等都非常有益。调查表明,有11.28%的孩子经常参加公益活动,69.17%的孩子偶尔参加公益活动。
从关注成绩到关注品学
从对问卷的分析来看,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家长们在教育理念上的更新和进步较大。学习不再占据家庭教育的首位,家长更重视孩子品格和生存能力的培养。认为把学习搞好是家庭教育主要任务的家长只占24.92%,而有37.93%的家长认为要“教孩子做人的道理”,30.16%的家长表示要“教给孩子生存的能力”,79.04%的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的观点。
尽管如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投入依然很大。调查显示,46.57%的家庭将总收入的10%~20%用于孩子的教育,24.43%的家庭以收入的30%~40%支付教育费用。
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值仍然较高,只有27.61%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满意,认为自己的孩子非常优秀的仅占20.68%,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可以,占63.62%,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偏高。事实上,不是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家长对孩子的满意度关系到孩子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和生活热情,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家长在对待孩子学习成绩这一问题上还需保持理性的态度,通过学习建立系统的家庭评价体系。
尽管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上能够花较多的时间,但有半数家长感觉孩子学习对父母依赖偏多,自觉性差,需要督促。73.56%的家长认为粗心不是小毛病;61.38%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专注力一般,14.9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专注力不理想。半数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习惯不错,能够安排好时间,自觉完成作业。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认同“成绩不好,孩子未来就没出路”的说法。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大多数家长能够了解情况、找出原因;责备、唠叨的只占少数。
大多数受访家长希望专家就中高考改革趋势、走向以及对家庭助考策略的改变、择校、专业方向选择等问题随时给予指导。
亲子关系由家长式向朋友式转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今,多数家长都愿意与孩子建立良好和谐友爱的关系。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家长都能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父母与孩子保持平等民主关系的占72.64%,大多数家庭的亲子关系由传统的家长式转向朋友式的关系。
多数家长能够围绕孩子关心的问题耐心、细致地与孩子交流。51.33%的家长与孩子谈得最多的事情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64.22%的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亲子沟通的频率也较高,67.25%的家长每天与孩子交流。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半数以上家长都能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70.36%的家长能够做到与孩子有关的决定和孩子商量,很少和从不与孩子商量的只占3.29%和0.82%。当大多数孩子得到关爱的时候,他们也更懂得关心家人,很关心家人的孩子占50%,比较关心的占36.97%
多数家长认同自己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观点。其中,89.09%的家长能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源于父母出现了问题,89.71%的家长认为父母要以身作则。
家长如何利用“赞扬”这一手段评价孩子,在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和勇气方面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能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特别在意父母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评价,这体现了家长是否尊重孩子,是否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
调查表明,65.6%的家长有时当着别人的面赞美自己的孩子,22.42%的家长经常当着别人的面赞美自己的孩子;40.92%的家长从不当着别人的面数落自己的孩子。
有些家长虽然在观念上认为应该尊重孩子,但在行为上还是有一点偏差,绝大多数家长都能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认为批评孩子有效的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与孩子讨论,但在现实中,家长打骂孩子、处罚孩子、不尊重孩子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其中,偶尔会打骂孩子的家长占74%,有55.23%的家长当着别人的面数落过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更为突出。(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陈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