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西的赵晓冬把今年6月,称作全家的“幸运月”,这份幸运,源自非京籍的她在提供“五证”(在京就业证明、在京实际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后,儿子顺利领取到了海淀区一所小学的入学通知书。“能把儿子留在身边接受优质教育,我真是太高兴了”,赵晓冬兴奋地说。
赵晓冬一家的“幸运”不是个例,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在北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非京籍学生每年在40万人左右,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40%以上,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比例逐年提高,去年已达到84%。庞大的非京籍学生数量,对首都的城市承载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不仅如此,近些年来,融合教育面临的问题、极端天气对教学的影响等等,都在不断考验着北京市政府、市教委应对、化解各种风险的勇气和智慧,而一系列成功的实践,最终化为面对风险“扛得住过得去”的“北京模式”。
多措并举,
非京籍学生“上好学”
随着首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增长的周期性变化,城市资源与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教育首当其冲面临着供需失衡、瓶颈制约等诸多问题。2014年,北京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和经济、资源特点,提出了非京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审核要求,即通常所说的“五证”,意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前提下,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公开、规范工作程序。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不断通过扩大总量、优化存量的方式,增加公办义务教育的学位资源。对于公办学校无法满足入学需求的现状,市教委也表示将继续探索采取政府委托办学、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随迁子女在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接受教育。
除了市级层面的努力,北京各区也针对义务教育入学高峰的到来,有计划地采取多种形式扩大资源供给总量,逐步缓解入学压力,保障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让孩子不再成为
“毒操场”的受害者
同样在今年6月,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的“毒操场”事件,将北京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6月8日晚,北京市教委做出回应,责成各区对辖区内所有操场进行全面细致排查,特别是对2015年新建的操场进行重点排查,并要求在建或待建操场暂停施工。
同时,北京市教委还要求各区、学校对家长反映的问题和学生集中出现的症状要高度重视,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发现问题立即核查,对于确实存在问题隐患的,坚决停用,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得以任何理由迟疑和延缓,确保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正常开展学习生活。对在排查中发现的责任问题,一经查实,坚决依法依规处理。
6月14日,北京市教委再次回应“毒操场”事件:“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立刻会同各相关部门着手制定中小学塑胶操场和跑道的建设和监测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各校所有在建或待建操场暂停施工。”
6月17日,西城区教委开始对该校操场进行全场拆除。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绝不能让孩子再成为‘毒操场’的受害者。”
一系列的应对举措迅速见效,在新学年到来之前,各学校也再次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均以安全健康的环境迎接新学年的开始。
战红霾预警 北京停课不停学
时间回到2015年12月,这个月,北京市教委因红色雾霾预警,两次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及校外教育机构停课。且在停课期间,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按照“停课不停学”的原则,通过网络、通讯等途径与家长和学生保持联系,提出合理化学习建议。同时,教师要调整教学方式,灵活安排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利用北京数字学校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据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詹伟华介绍,仅12月8日当天,就有大量用户访问“云课堂”,这个网络课程覆盖了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所有学科。他说,这是北京地区学生首次尝试在极端天气下“停课不停学”的学习方式,自己已经做好了访问承载量增大的准备。
北京数字学校的高效应对,源自2012年以来累积的各种相关经验以及对平台的升级改造。
另据了解,停课期间,北京市多所学校依旧开放校门,学生可自愿选择是否上学。家中无人看管的学生仍可照常上学。有住宿生的学校,也妥善安排好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不少家长感慨:“这个措施真是太为家长考虑了,太贴心了。”
融合教育 北京在行动
14岁的小董是一名高功能自闭症患者。每两周,他会在石景山实验小学学习半天普教课程。作为一名特教学生,小董有机会、有条件定期参加普校课程和活动,得益于北京市政府2013年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该计划实施三年来,北京市融合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融合教育学校1017所,占比全市普通中小学数量的67%;随班就读学生4817人,占比全市残疾学生总数的62%;普通中小学中建有资源教室290间,数量居全国前列;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1%,共有2978名残疾学生享有“双学籍”。北京市教委为此每年投入200万开展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和随班就读骨干教师专业培训和研修。2013—2015年,连续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特殊教育中心、学区资源中心和学校资源教室建设。
融合教育的发展,还需不断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2015年12月,北京市教委的一项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自闭症及自闭症倾向学生数已经成为仅次于智力残疾学生数量的残疾类型。针对调查结果,北京市教委正在研究制定本市自闭症儿童教育服务保障工作的指导文件。同时开拓资源,增加学位供给,多元安置自闭症儿童入学;安排市属特教学校筹建自闭症学部,与市残联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善自闭症教育服务体系。
据悉,未来五年北京市将按照对特殊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大资源供给,进一步关注观察学生的实际获得。
■区域案例
石景山区随迁子女八成就读公办校
首钢外迁,区域功能转型升级,为石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摆在了石景山区教委面前。仅以2015年为例,全区共有在校生33250人,其中非京籍学生17348人,占学生总人数的52.17%。针对这一生源特色,石景山区教委主任郝显军表示,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全区将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按照与本市学生同等待遇纳入年初部门预算,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接收学校随迁子女教育投入。据了解,目前石景山区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82.19%在公办学校就读。
事实上,除了统一按全市要求非京籍学生家庭需具备“五证”申请入读普通学校外,石景山区还开办了多所专门接收随迁子女的学校,其中石景山区黄庄学校,就是全市规模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
另外,在石景山区教委每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中,都会特别提及针对非京籍学生的升学方式。比如在今年的招生政策中就提到:“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符合我区相关规定的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就读。”
■亲历者说
融合教育不是简单的“在一起”
我是西城培智中心学校展览路幼儿园倩倩(化名)小朋友的家长。一天晚上,女儿告诉我,第二天她要做值日生,任务是帮助班里的特殊儿童宁宁(化名)上下楼。第二天,我心神不宁,满脑子想的都是弱小的倩倩会不会在完成任务时被宁宁推下楼梯?宁宁会不会打倩倩……直到放学时接到倩倩才放下心来。女儿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上楼的时候我让宁宁走在里边,因为里边有扶手;下楼的时候,我拽着他的胳膊,他还踩了我的脚呢,不过我不生气,因为他又不是故意的……”
此时此刻,我为女儿骄傲与自豪。原来,老师每天都安排6个值日生,帮宁宁端水杯、挂毛巾、叠衣服、打饭……孩子们都尽心尽力,快乐无比。
幼儿园第一次组织秋游,老师决定把宁宁交给我和女儿。一路上,我一刻不敢松开宁宁的手,倩倩则像一只劳碌的小燕子飞来跑去地为宁宁扔果皮、拿纸巾,还帮他擦口水、搭鞋扣。宁宁走不动了,我只好抱着他,他的小书包就落在了女儿肩上。看着大汗淋漓的倩倩,我又心疼又感动,这哪还是我那骄纵的小公主?
秋游回来,老师专门安排我和女儿向全班小朋友和家长谈秋游感想,出人意料的是,我话音刚落,就有家长举手:“老师,下次外出,可不可以让我和儿子陪伴宁宁?”
其实,对于残疾学生来说,如果能在普通学校与同龄人一起接受教育,他们更能充分地发展自身的潜能;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融合教育给他们提供了发展社会行为的一个契机,更会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想法。因此,融合教育不是简单地让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共处一室,也不只是为特殊学生而办,融合教育希望找到的是每个学生的个别优势,从而鼓励与强化孩子们的优势,让他们首先学会合作而不是竞争,让孩子们未来的心灵少一些焦虑与不安。
■记者观察
不惧困难,抗风险靠科学决策
教育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事物,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会为其打下深深的烙印,也将使其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北京教育概莫能外。
在首都现代化进程中,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随之而来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向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北京提出了严峻挑战。北京市政府、市教委面临困难不回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提出了非京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审核要求,依法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体现了北京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担当。
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涉及非京籍学生,还包括残疾学生。在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市科学规划与决策,于2013年明确提出了重点推进特殊教育支持中心引领工程、随班就读主体工程、送教上门辅助工程等六大工程,并且投入大量资金加大资源供给,关注特殊学生的实际获得。
而在两次雾霾红色预警中,北京市周密谋划,积极采取“停课不停学”措施,切实保障学生健康,这是继“非典”以来,全市范围内又一次成功应对公共安全的典型案例。
回首北京教育这几年走过的路,困难与挑战从未停止,北京市政府、市教委科学决策,使之面对风险时不仅扛得住,而且过得去。
结语:自10月12日开始,本报刊登“聚焦深综改·首都教育改革启示录”这一系列专题报道,至此10篇报道文章刊登完毕。专题全面梳理近三年来北京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顶层制度设计、系列政策举措,以及具体实践探索,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全景式、立体化的报道方式,展现北京基础教育这一轮“深综改”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北京理念独特的行动路径和经验启示。系列报道既是一个改革阶段的总结,又是新一轮改革的开始。接下来,本报也将继续给予关注。(本报记者 凌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