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朱永新: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时间:2016-10-30 12:49:31    来源:腾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6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举行 

  朱永新: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山10月29日讯(记者 李凌)10月2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新教育研究院、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等单位协办、全通教育公益支持的2016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中山举办,本次论坛以“与孩子一起成长”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关键问题,交流分享世界各国家庭教育的理念经验。 

  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作了题为《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主旨报告。朱永新指出,家庭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方法与路径,就是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也不会有孩子的成长。 

  附演讲实录 

  朱永新:与孩子一起成长 

  第一个问题,父母为什么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成长看成是孩子的事情,其实不然。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与孩子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首先,成长是人生重要的使命。 

  成长,中文的意思很明确,即长大,成熟,就是一个人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成长看成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把成长视为仅仅在学校里才能完成的任务。一旦离开学校,就可以不再阅读,不再学习,不再成长了。其实,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因为成长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 

  前不久读到日本著名图画书作家的一本书《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其中举例说明了现代社会大人的许多问题,他发现有十种类型的大人:总是心神不定的大人、早已精疲力尽的大人、总是试图考验孩子的大人、就是喜欢义务和服从的大人、任何时候都不懂装懂的大人、喜欢贬低他人,保持优越感的大人、总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忐忑不安的大人、本应引导,却喜欢教导的大人、再怎么说也是缺少学习精神的大人、不知何时已经不想做人的大人。 

  这十种类型可以看出,作为成年人的“大人”,仍然面临着成长的艰巨任务,成长,仍然是每个父母重要的使命。儿童的许多问题其实是成人造成的。善于教育的成人,往往是善于向儿童学习的人。 

  其次,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楷模。 

  孩子是最伟大的观察家,他们一直在观察着成人的行为,考量着父母的举动。所以,父母应该努力成长,并且成为孩子的成长榜样。 

  被称为“韩国第一妈妈”的张炳慧博士,曾经将自己的三个继子送进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特别是曾经被认定有学习障碍的老二,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在曼哈顿商界叱咤风云,成为一流的企业家。她在《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这本书中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通过模仿,从生活中一点一滴滴学习和积累人生经验的。忙碌了一天的她,每天回家做完家务,从来不看电视,她说,“对于忙碌了一天的我来说,看一个有趣的电视节目,放松一下紧张的大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我看电视,孩子们也会去看电视。因此,我宁愿把看一本有趣的书当作休息”。在她的榜样影响下,三个孩子都把读书当作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再次,一起成长才能更好成长。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很远。其实,家庭成员的成长也是如此。父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成长是不够的,甚至仅仅用自身的成长故事、成长榜样影响孩子也是不够的。成长有一个共作效应,有一个生命的成长场。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锻炼健身,与孩子一起郊游走进大自然,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不仅仅能够让孩子拓宽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过去我们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其实优秀的父母也往往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过来,优秀的孩子也会推动父母成为更优秀的父母。 

  第二个问题,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三个维度。 

  父母与孩子在哪些方面一起成长呢?新教育实验提出了新生命教育的体系,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我们把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维度。自然生命是指个体的物质存在,如身体、组织、器官等身心系统。社会生命是指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精神生命是指个体的情感、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人的三重生命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人一生的成长,就像筑造一座金字塔,以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庞大,精神生命之高则越可能坚不可摧,直至高耸云霄。自然生命之长强调延续存在的时间,社会生命之宽重在丰富当下的经验,精神生命之高则追求历久弥新的品质。长宽高三者的立体构筑,构成了生命这一“容器”的容量。 

  从一个理想的生命状态来说,全面地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是最完美的生命结构,但由于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生命的长度有时是不可控制的。有些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是由于其生命拥有足够的宽度和高度,他们的生命容量依然很庞大,生命的品质依然很高洁,足以形成一座伟大的丰碑。 

  父母如何在这三个方面与孩子一起成长呢? 

  首先,要拓展自然生命的长度。 

  我们经常说,身体是1,其他是0,因为身体这个1,后面的0才有了意义。所以,父母应该把拓展自然生命的长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会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培养孩子的健康习惯,共同学习各种安全知识,尤其是居家、出游时如何防范各种灾害的知识与技能,在关键时候能够进行自救与他救。 

  其次,要拓展社会生命的宽度。 

  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社会团体之中,形成了复杂多元的社会关系。在各种关系之中,你能否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缘儿?能否从家庭、职场、网络、社区中得到温暖与抚慰?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水平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生命宽窄程度。 

  所以,父母要学会友善待人,学会悦纳他人,学会心理换位,在一个受人尊重和喜欢的人。同时,通过自己的热情、真诚、厚道、谦逊、无私,扩大孩子的人际交往圈,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拓宽孩子社会生命的宽度。 

  再次,要拓展精神生命的高度。 

  精神世界是人类特有的世界,是人的尊严与价值所在,也是人最为宝贵的家园。精神生命的高度,是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最终升华与定格。 

  所以,父母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信仰,要学会热爱阅读,过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也要引导孩子关注形而上的东西,养成敬畏感,形成阅读的习惯,喜欢精神的生活。 

  总而言之,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够形成一个立体的人。这样的生命体,也才是我们认为的幸福完整的人。成长,作为人一生的使命,也要围绕着生命的三个维度修炼。 

  第三个问题,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主要路径。父母与孩子如何一起成长呢? 

  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是父母。所以,作为父母,如何真正具有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自觉意识,如何在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同时,带动孩子一起成长,是需要用心思考,努力探索的。具体来说,我认为以下六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首先,儿童是成人之父。 

  学会向孩子们学习,是一起成长的前提条件。儿童虽然是父母之子,然而又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为什么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这里讲的儿童,并不是指纯粹肉体上的儿童。有些孩子年龄尚幼,却已经不是用儿童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相反有些成人可能年岁已高,但仍然童心未泯。 

  真正儿童的伟大,在于用一双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在看这个世界,在于用一个没有任何功利的大脑在思考这个世界。 

  所以,在儿童的世界里,天空是湛蓝的,森林是茂密的。儿童与其说是父母创造的生命,不如说是自然赐予父母的小小神灵。 

  父母自己虽然是从儿童而来,他经历了孩子所经历过的一切,但是他从成人的本能上会拒绝向孩子学习。而且,父母的经历往往是未经省察的经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儿童对父母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所以作为成年人的父母,经常应该在精神上重新回到童年,应该向儿童学习,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其次,理想是成长之魂。 

  有追求才会有动力。家庭教育中,如何才能让孩子有梦想,有追求?关键是用理想点燃理想,用激情引发激情。原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现碧桂园泮浦湾学校总校长,也是我们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讲座专家陈钱林对此深有体会。 

  陈钱林有一对龙凤胎,女儿陈杳16岁考上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读二年级博士,研究“基因”相关课题。儿子陈杲14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18岁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2015年解决了关于引力顺子的困扰数学界38年的世界难题;近期先后在美国微信几何研讨会、环太平洋微分几何会议发言,并应邀赴加州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等讲学。 

  陈钱林告诉我,在孩子读小学时,领导安排他到浙江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当校长。他就与孩子俩商量去不去,把“与孩子商量大人的事”,作为家庭教育的事来做。后来,他在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当了十年校长。十年间,一所新校变成当地名校,他也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知名校长。这十年,正是孩子俩7岁到17岁的家庭教育黄金期。孩子俩小学高段时,他都把他们转学到自己的学校来,这样,孩子俩更关注学校了。每当学校取得成绩,孩子俩都非常兴奋;每当学校碰到困难,孩子俩也很担心。学校的发展,背后有陈校长的事业追求。这些追求,无形中给了孩子俩上进的动力。 

  陈校长也把自己对荣誉的追求展示给孩子。他先后获得各种奖项,所有过程孩子俩几乎都全程参与进来。他的追求,也就变成孩子俩的共同追求。 

  有时候,他更喜欢把自己的失败展示给孩子。比如,2006年去考研究生。他的英语很差,肯定考不上,但还是坚持去考,并且让孩子俩做做“爸爸考上研究生的梦”。结果,自然落榜,孩子俩很难过。他觉得,需要给孩子展示一种屡败屡战的精神。 

  陈校长来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总是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特别是在困难中如何好学的故事讲给孩子俩听,也多次带孩子去寻找自己“曾经的足迹”,把自己的成长史,特别是面对挫折的态度,无形中与孩子们的成长连接起来。 

  陈校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个孩子的成长不是偶然的,他深有体会地说,“希望孩子有追求,首先父母得有追求”。父母不能只做知识传播者,不能只做特长的培训者,而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好的家庭教育,要给孩子宽阔的心胸,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 

  再次,阅读是成长之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对身体说的,也是对精神说的。吃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我们精神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的高度。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阅读可以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厚度、广度、深度,甚至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根据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有阅读习惯的人更加长寿。阅读不能像医学整容那样立竿见影地改变我们的容颜,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从而使我们变得从容和美丽。阅读能够提升我们人生的品味,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享受到最美好的精神成果。 

  所以,阅读是成长最重要的基石。优秀的父母一定是善于阅读、勤于学习的父母。 

  在这一点上,新教育实验有着大量的、丰富的、又非常特殊、非常有意思的案例。 

  新教育实验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教育公益机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父母们用阅读推动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女老师居多。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女老师,同时也是孩子妈妈。她们在接触到新教育实验后,首先被新教育晨诵的美妙诗歌、被新教育阅读的美好童书给吸引住,这些妈妈们特别惊喜,希望把这些优秀的图书带给自己的孩子,于是,不仅带给了自己的孩子,还带给了教室里更多的孩子。所以,在新教育实验有个特别的现象:一般情况下,老师是不愿意教自己的孩子,因为教不好;但是几乎所有的新教育老师,都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的教师里,就是因为通过阅读,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成长。 

  今年7月,新教育评选了首届年度人物,是一位叫张硕果的老师,她是焦作市教科所的老师,也是焦作市新教育实验负责人。她是新教育在焦作的第一粒种子,坚持十年,带领了一个地区的老师和父母。她遭遇新教育之前,孩子在读小学二年级,孩子对她说:“妈妈,我不想读书。”她非常震惊。走进新教育之后,就带动了孩子的班主任作为第一批新教育实验老师。如今,厌学的孩子成长为一位全面发展的名校高中生,张硕果也在这个过程中坚持阅读,从各种童书到各类教育专著,成长为新教育骨干。 

  所以,优秀的父母,不仅自己要阅读,而且要努力打造一个“书香门第”,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第四,习惯是成长之本。 

  曾经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他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可见,养成良好习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养成无数的习惯,这些习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常与其他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并存,渗透在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基本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习惯是怎样的,就意味着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习惯好,则事半功倍。习惯不好,则事倍功半。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够让人们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形成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德性,从而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前面提到的陈钱林校长也认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习惯。他的一对龙凤胎儿女,在上幼儿园前就已经初步养成了几个良好的习惯。比如,按时作息的习惯,卫生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与人分享的习惯,不打骂、不撒野的习惯,自理的习惯,阅读的习惯等等。 

  父母要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习惯,用好习惯培养好习惯,是最有效的教育。 

  第五,敬业是成长之道。 

  作为一个成年人,最主要的工作体验、生活经验都是在职业场所发生的。 

  敬业,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就是敬业精神决定成败。前面提到的“韩国第一妈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张炳慧博士白天在一所大学做教授,晚上回家做家务,写论文。她从来没有出去喝过酒,下班后马上回家做家务,总是在书房里学习到很晚。她这样总结自己家庭教育的两个原则:“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求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力求成为他们的榜样;其次,在生活中,我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就是一种敬业精神。 

  当然,敬业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刚才说到的张硕果老师,她自己对新教育事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坚持,无一不在影响孩子。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孩子应该敬的“业”,就是学习。儿童是最热情的观察者,最伟大的观察家。孩子们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去模仿他们。用自己的敬业精神为孩子做人生楷模,是好父母的必修课。 

  第六,家庭是成长之源。 

  在去年的国际论坛上,我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的教室和工作的职场。其中,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从家庭开始,更因为这四个场所中对生命成长具有最长久、最重要影响的,还是家庭。这四个阶段与家庭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学校教育参与到成长中时,也只是占据了教育生活的一半。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要回到家庭。孩子的成长,最初是从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质到精神的滋养。 

  与此同时,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进行精神生命第二次发育的最佳时机。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对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有人有完美的人生,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伤痛,这些伤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最后成为拦路的巨石。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亲爱的家庭教育的同仁们,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我们父母的自我教育。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没有我们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