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北京:深化基教领域综合改革 新优质校普惠万家

时间:2016-10-30 12:49:35    来源:腾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新优质校 普惠万家

  核心提示

  自北京市启动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来,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思路的引领下,北京市教委接连打出保障公平、促进优质、深化改革的组合拳,多措并举,着力解决区域、校际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尤其是在以优质资源实质性扩大重组撬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这一方面,北京教育力求突破。

  近年来,一批新优质校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一面感叹好学校悄然间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一方面又惊叹于从这些新优质校中收获的满满的实际获得感。其实,在新优质校成长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与惊喜。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家门口迎来好学校

  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几乎是每个家长的愿望。随着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下简称“深综改”)的实施,北京新教育地图已经基本形成,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开启城乡教育一体化新格局。

  近两年,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够有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北京市多措并举,扩大教育优质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布局,把一所又一所好学校办到百姓家门口,让百姓不再托关系走后门把孩子送到其他学校上学,而是放心地把孩子送往家门口的学校。

  从2015年“北京市教育新地图”上不难看出,北京市横纵双向着手扩大教育优质资源。从横向来看,各区通过学区制、集团或集群办学、合作办学、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实现校际横向联合,扩大重组优质教育资源。从纵向上看,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贯通立体网络,力推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初高中对接等实质性举措,实现学段贯通、课程贯通、资源贯通,提供在本区域9年乃至12年“连续消费”教育资源的优质供给服务。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把一所又一所好学校办到了百姓身边。在东城区,花市小学这所原来的普通小学因能对口直升广渠门中学而备受家长追捧;在朝阳区,原定福庄第二小学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改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报名现场异常火爆;在石景山区,远洋山水小区的家长们追着把孩子送进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不少家长表示,“家门口的学校就挺好的,不用再费尽心思为孩子择校了”。

  比如,在门头沟区,首师大附中、北京八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人大附小、北京景山学校等市区名校名园纷纷落户建校,同时该区还借助北京师范大学的力量,建成“京师实验小学、京师实验中学”,改进薄弱学校。

  名校的引进、优质资源的扩大,逐渐地让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多了起来,为当地解决了教育难题,改革红利凸显。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继续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把更多好学校送到老百姓身边。

  重视乡村教师发展

  城乡教育差距缩小

  为应对学龄人口入学高峰和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挑战,2012年北京市启动《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其中一项关键任务是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力度,通过城乡新区中小学建设工程重点推进一批学校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即“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

  以怀柔区为例,怀柔区自2015年以来就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其中,于2015年4月开工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将于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拟增学位1200个;建成怀北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第四幼儿园,提供学位1830个等等。今年,北京各区都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朝阳区新增近3000个学位,丰台区增加扩充800个学前教育学位,全市新增学位上万。

  今年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宣布,北京16个区全部通过国家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今后,北京将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各区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逐渐缩小不同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此外,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发展水平差距,从今年起北京市开始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并于今年6月印发《北京市支持乡村学校发展若干意见》,在今后五年将围绕“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陆续推出8项主要举措,改善郊区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教师待遇相对较低等现实问题。

  新政频施 普通校“升级”

  2015年,北京中招在名额分配批次中增加了三类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跨区分配,力求优质高中名额更加普惠。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北京市支持乡村学校发展若干意见》时介绍,未来北京中考市级统筹项目招生计划按学校具有报考资格人数比例进行分配,向远郊区倾斜,特别是向乡村初中学校倾斜,为乡村学校考生提供更多的接受优质高中学校就读的机会,2016-2017年,边远山区乡村学校中,中考成绩超过530分的学生和50%中考成绩在500-529分的学生,均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学校就读。

  除去年的名额分配和市级统筹计划外,今年中考在名额分配批次还新增名额到校招生方式。指的是针对2015年中招升入优质高中比例低于30%的一般公办初中,采用定向分配到校的方式补足名额到30%。

  在近两年的北京基础教育综合深化改革中,在中高考改革新政的撬动下,北京中高考成绩普遍提高,区域和校际分数差距进一步缩小,一大批普通校焕然一新,“升级”为新优质校。2016年,门头沟区中考共1168名考生,560分以上高分段35人,500分以上546人,分别比去年多出22人和12人,占考生总数的50%,比去年增加10%。

  2015年,全市统筹优质高中在门头沟区招生学校为26所,计划数为73人。由于招生计划直接下到各初中学校,使得再偏远的初中生,也有机会到市内优质的高中就读。比如地处深山区的清水中学的一位考生通过统筹一顺利进入了北师大二附中学习,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典型案例

  教育“深综改”吹来延庆教育的“春风”

  作为距离市区最远的郊区,延庆区在很长一段时间留给人的印象都是“闭塞”、“落后”这样的字眼,然而近几年,顺应北京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延庆区教育也在“开放办学”理念的带领下“突飞猛进”,成为郊区中一颗闪亮的新星。

  “内部优质资源统筹利用”是延庆区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开放办学过程中打出的第一套组合拳。比如,区教委出台一整套鼓励教师城乡交流的办法,切实解决优秀师资数量不多、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再比如,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区教委把全区的学校和幼儿园进行编组,全面构建由城区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牵头,川山区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参与的横向教育联盟。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依托首都教育资源优势,打破时空界限,实现穿越边界的资源共享”——这是延庆区教委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开放办学过程中打出的另一套组合拳。截至目前,延庆区每所中小学、幼儿园都与北京中心城区至少1所优质学校建立了“手拉手”合作关系,“拉手”市区优质学校总数达到93所。

  校际间的合作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加深,很多延庆区的学校开始尝试与对方学校互派教师顶岗学习或驻校指导,同时还有3所学校与市区名校实施了“名校办分校”,3所学校与市区名校开展了城乡学校一体化建设,1所学校建成首都师范大学延庆分校。因此,延庆区很多孩子在家门口学校就能够享受到北京中心城区名师的课堂教学,“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谁还愿意走远上学?”这是很多延庆家长的心声。

  ■亲历者说

  把目光从教学转向学生的发展

  “延庆一中名额分配招生比例从2011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30%、2015年的37.9%,以后还有可能继续提高,这样使得每所初中学生都有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在本校有优势但在全县成绩不突出的农村学生,这很利于控制区域内学生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延庆区教委主任 魏旭斌

  “自从建成人大附中分校以来,我们学校的生源一直保持稳定,作为农村地区的学校却拥有着城区优质学校的教学质量,哪个家长还希望给孩子转学!”

  ——人大附中永宁分校校长 张桂书

  “能在家门口上这么好的幼儿园真是太高兴了,幼儿园什么都有,老师们也特别好,关键费用也低,今后再也不用到门城镇租房子去上幼儿园了,每个月至少省下来1500块钱的租金呢,以后我们村里的孩子再也不用跑到大老远的地方去租房子上幼儿园了。”

  ——门头沟区清水学校附属幼儿园学生家长 安荣华

  “我们学校从生源来讲是门头沟区的垫底校,但近年来开发和实施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由重教向重学、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想学’、‘好学’、‘乐学’初显,高考一二本达线率都有很大提高,师生们都信心十足。”

  ——门头沟区育园中学教师 万静

  “这里的老师们积极、负责任且有耐心、有思想的状态感染了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每个老师的行动上。以前我的偏见是人大附中可能只注重成绩,但现在我认为按照学校的教法,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会很强,使得他们最终收获学业与做人的双丰收。”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学生家长 陈清源

  ■专家点评

  学生进步幅度与学校“加工能力”成正比

  北京教科院副院长褚宏启教授认为,学校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入口分数,又要看到学生的出口分数,根据对比情况来反映学生的进步幅度。褚教授说:“当然,学生的发展有很多维度,只是根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是不全面的,更加严谨科学的评价还需要把校长、老师的努力等因素充分考虑进来。”而校长、老师的努力因素则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育“加工能力”。因此,学生进步幅度越大,学校的教育“加工能力”就越强。

  褚教授说,以教育“加工能力”来评价学校,其导向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发展得更好,让所有的学校都焕发出活力。增值性评价将来可能会成为科学、客观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因素。(本报记者 胡畔)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