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
10月22-23日,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ISV中国总部,滨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家长”为山东省滨州市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滨州国际会展中心更成了花的世界,爱的海洋。
“家长节”诞生正逢其时
为什么要为家长们设立一个节日?它的诞生,可谓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
专程前来参加活动的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督学傅国亮谈到,习近平主席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把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提到“国事”“天下事”的高度,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工程的基础。家庭教育缺失,将严重影响家庭、单位甚至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教育部也在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长陈宝生上任仅20天,就为推进家庭教育提出了8项措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首届中国家长”的诞生可谓得益于“天时”,应运而生。
就家庭来说,对孩子报有最大希望的父母们也需要这样一个节日,来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在论坛上谈到,家长的主体责任是监护,这是法律所赋予的责任,但有许多家长对此并不了解。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思考,一些出问题的孩子往往不是失去关注的孩子,目前在高校里少数高才生有投毒、杀人等犯罪行为,这些学生从小到大,得到了学校、家庭极大的关注,但他们最终还是出了问题。这说明,关注也要有正确的方法,家庭教育是科学的、是有规律的、是需要家长学习的”, 孙云晓说。
滨州曾在全市做过的一项调查发现,社会最关心、最焦虑的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得法,却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为此,本次家长节的承办方——滨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京大学三宽家长教育研究院合作,试点共建“家校社共育”示范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理念深入人心。示范区内的老师、家长和孩子切切实实尝到了科学的家庭教育带给他们的“甜头”。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谓“地利”是也。
从“人和”上看,正如本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萧斌臣所说,家家都有孩子,人人关心教育。教育是刚需,中国教育又面临着诸多难解问题,这决定了“首届中国家长”必将会受到关注。
探讨“家校社共育”走向
“首届中国家长”的一个重头戏就是“秦皇河国际教育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信息化时代:‘家校社共育’与家风建设”,旨在通过家长节的举办唤醒父母的“家长”角色意识,明确家长在养育下一代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倡导家长重视子女教育、重视自我学习成长、积极参与“家校社共育”。
傅国亮在论坛中指出,孩子的成长,或者说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它从孩子一出生就存在,是自发的。家庭教育要从自发走向自觉,一要政府指导,二要学校作为,三要家长学习,即“家校社共育”。
他介绍说,从199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第一个《家庭教育五年计划》,到2010年2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再到同年10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先后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摆脱了家庭教育被边缘化的社会地位。2012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31个省市区共建了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33万所,乡镇村家长学校21万所,手机网络等家长学校24万所,省市县三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5000所,街道社区家长学校4.8万所,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家庭教育网络,为家校合作、家长实现自我教育提供了条件。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主任周满生谈到,教育发展到今天,光靠学校教育支撑不起整个中国教育的大厦。留守儿童问题、独生子女问题、高价学区房问题、出国留学低龄化的问题,看似是教育问题,实则是社会改革进程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投射。信息化时代大教育,应该是家校社三者互动结合、形成合力的“家校社共育”。周满生表示,滨州与北京大学三宽家长教育研究院的合作,在践行“家校社共育”示范区建设中取得了一些突破,实属难能可贵。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首届中国家长”内容丰富。在“爱我家园、放飞梦想”千人绘画涂鸦活动现场,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看到一家四口趴在地上尽情作画。孩子的父亲邓颖光告诉记者,很多人羡慕他们生了龙凤胎,可是抚养两个孩子的压力,使他一度成了工作狂,将育儿重担交给了妻子和老人,“我很少和孩子玩,只负责给他们办卡。”参与“家校社共育”家长培训后,他开始明白:陪伴是最难得的一种爱。如今,邓颖光除了每年为孩子投入约三万元,还陪孩子看书、带他们游玩。周末和节假日也尽量在家陪孩子。他表示,三宽家长教育课程,提升了他的家教意识。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傅国亮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1966年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报告即“科尔曼报告”,说明家长陪伴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该报告通过调查4000所学校、60万名儿童得出结论: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别,导致黑人学生文化教育水平低,而且年级越高与白人学生差距越大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的家庭背景。报告指出,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着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家长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法》中也规定学校可以为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为此傅国亮强调,“我们要帮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要让他们懂得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多陪伴引导孩子,实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家庭教育的根本特点是父母不教而教,孩子不学而学。孩子从对父母的模仿中学习,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和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时时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主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以科学的育儿观、成才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教育首先是双亲的自我教育,希望子女成什么样的人,家长首先要做什么样的人。傅国亮形象生动的话语感染了在场的许多家长。
好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在论坛上,孙云晓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家长能否教育好孩子,靠的是家长的教育素质,它包括教育理念、方法和能力,它不是先天就有的,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孙云晓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成年人很容易落伍,而儿童少年有巨大的优势,这就需要家长向孩子学习,否则,很难教育好孩子。“中国家长节”倡导的“家校社共育”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新”家庭教育,它有两个内涵:一是尊重孩子权利的教育,二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影响、共同成长的教育。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家长与孩子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一个孩子在6岁之前,能不能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感情,对他一生的幸福感至关重要。”孙云晓强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至关重要。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家长节“篮球宝贝”的展示中,一位爸爸告诉记者,儿子酷爱篮球,有时甚至凌晨3点起来看球,对世界球星如数家珍。为此,他和儿子发生了冲突,最严重的一次,导致儿子离家出走。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家长培训之后,他学会了尊重孩子的兴趣,学会了因材施教。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儿子的学习成绩也明显好转,并主动告诉他说,自己长大了要当一个体育经纪人,所以,今天必须好好学习。“此时,我才明白专家当初的点拨,兴趣就是梦想的种子,有梦想的孩子才会有动力这些话的意义所在。” 这位父亲如是说。(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陈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