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组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4名)
“诺奖热”应该“热”什么(朱清/上海杉达学院)
是大学让我们变得平庸吗(沈柯/湖南大学)
农村孩子为何不再想着把握上学机会(王壹凡/北京师范大学)
高校评级别搞成“数星星”(杨浩/中国人民大学)
三等奖(6名)
发展特殊教育要摒弃“做慈善”的心态(谭璇/中国人民大学)
大学生为何把当教师作为“后路”?(王晓东/陕西师范大学)
降降爱用“大词汇”的虚火(强德平/陕西师范大学)
奢华消费不该成为毕业“仪式”(肖纲领/上海理工大学)
大学图书馆“砍”报当征求师生意见(王欣媛/江苏师范大学)
执行校规别成了权力任性(刘泽溪/中国人民大学)
非教育组
一等奖(1名)
“扶老人险”难消扶老顾虑(张千千/中国人民大学)
二等奖(2名)
你拒绝的是道德绑架还是道德?(贾晓霖/山东大学)
靠写作为生的人何时能活得“体面”(王言虎/山西大学)
三等奖(5名)
全民科普,成年人不该缺席(班志斌/重庆大学)
不良网络热词不能不警醒(陈贺振/清华大学)
流水线上打造“网红”?做梦吧(张文豪/中国人民大学)
前人留下那么多优美词汇,我们却满口“然后”(张晓娜/华中科技大学)
不再让孩子悲伤地看着社会(张璐/陕西师范大学)
优秀奖
(含教育组和非教育组,46名)
乐见“状元”甘坐冷板凳(谭璇璇/广州大学)
上了“富豪榜”的高校为何富得有点畸形?(张松超/华中科技大学)
拿校训来评判高校成就未免太不理智了(石灿/贵州民族大学)
“最安全”作文蒙住了孩子的眼睛(林曦/西南政法大学)
先别急着向“创业班”吐口水(宋婉宁/南京大学)
请不要差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同种努力(张钧涵/重庆交通大学)
哈佛的标准与人才的追求(刘开阳/上海师范大学)
农村娃的出路不应被“设计”(杨青亮/中国人民大学)
“排号怀孕”倒逼师资队伍管理(杨淑馨/暨南大学)
大学生创业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钟兴茂/西南科技大学)
差异化的大学生活更精彩(任静/湖南理工学院)
今天的教育应有怎样的“穷苦观”(李琼/南京政治学院)
治理校医乱象不能只靠监管(袁秀月/中国人民大学)
惩戒学生是个技术活(杜琴/西南科技大学)
对“准高考生”暂缓处罚符合法治精神(王嘉欣/中南民族大学)
教会孩子见义智为更重要(谢槿柯/西藏民族大学)
大学生不要盲目相信“再不创业就晚了”(宫熙晟/海南大学)
大学生最应投资的一支股票是自己(骆侠炜/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教育应给环保行动一个信念支点(白毅鹏/河南师范大学)
学校对学生暑期实践少一些规定才好(曹雪盟/中国传媒大学)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得从农村孩子入手(周瑜/西安科技大学)
不要把“熊”基因遗传下去(宋伟林/山西大同大学)
当心“学生看管学生”的安全风险(郭娟梅/兰州大学)
不妨看淡一点高考“状元”(纪丽和/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解决职业歧视要从教育抓起(赵子杰/中国人民大学)
同室操戈的背后(李鸣/兰州大学)
均衡学生干部性别比例不宜“政策倾斜”(郭鹏飞/东北电力大学)
老校训是学校重要的精神资产(周烈/上海理工大学)
丢了名校风雅,争抢生源就不奇怪了(胡家僖/西南大学)
不能打着“完美”的旗号折腾学生(陈永斌/浙江师范大学)
如今很多大学的运动会是在“买椟还珠”(苏晖/中央财经大学)
参与孩子成长才是正道(黄笑寒/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被“绑架”的孝心无法感受快乐(李艳萍/大理大学)
文化“寄生”不该沾沾自喜(李思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下跪求排片”不符合商业逻辑(姜居正/海南大学)
当“不道德”被放大,道德就渺小了(李昱雯/江西师范大学)
内地“高考状元”为何普遍不愿学医?(李思扬/电子科技大学)
多点理性就少点“反转闹剧”(邵景楷/上海外国语大学)
实体书店回暖,书却靠边站了(陈蔡定/暨南大学)
互联网时代亟须改变标签式思维(吴淑斌/中国人民大学)
请正视奇葩辞职信背后的价值诉求(孟蝶/中国人民大学)
“网红”的风口上,有多少人能飞起来?(程梦园/湖南师范大学)
理想是生活的维生素,别拿它当主食(刘孙恒/西南石油大学)
不要轻言旁观者太冷漠(宋潇/西南科技大学)
“反转新闻”为何屡屡发生?(张繁玲/中山大学)
教养始于敬畏他人尊严(白林丰/河北大学)
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优秀组织奖
(排名不分先后)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组委会
2016年10月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24日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