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高效的自动驾驶公交车知道你要去哪里、该付多少车费,它能有多危险呢?”在广州国际生物岛,肯尼亚百万级粉丝自媒体博主奇切坐上了无人驾驶的巴士。他表示,来华前,很多人说中国的智能汽车危险,但这次的亲身体验让他感到非常安全。有人在公交车前经过,它就会停下来并鸣笛示警。“这是发展中国家应该认真考虑效仿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10月16日至23日,来自加纳、肯尼亚、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年博主、传媒行业代表,参加了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计划——新媒体青年研修营。本次研修营以“青年携手推进现代化”为主题,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青年们先后走访了北京、重庆和广州三座城市。
他们在北京与中国青年网红交流座谈、在重庆戴上川剧翎子冠、在广州体验自动驾驶技术,感受中国新媒体与创新产业的蓬勃活力。在珠江夜航的甲板上,这一群青年达成共识:“‘全球南方’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而中国愿意倾听并支持这样的声音。”
从机器人造车到非洲“摩的”:中国技术驶向全球
黛博拉是来自加纳的艺术家、歌手,被粉丝称作是“非洲麦当娜”。在新能源汽车阿维塔智能生产线的机械臂中,她举着手机反复拍摄。“到底是谁发明了这样的机器人,以及给机器人下达指令来制造出这样的汽车?这真的太令人惊叹了!”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前她在新闻和纪录片中见过这样的工厂,此次来中国,她第一次身临其境。
“我尤其喜欢工厂里设置的垃圾分类箱。”黛博拉不仅是一名音乐人,也是一位环保倡导者。她曾创作一首名为《拒绝、再利用、回收》的歌曲,倡导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工厂车间的垃圾分类让她产生了强烈共鸣。在乘坐试驾车后,她表示:“我很想买一辆。”
乘坐中国产新能源汽车也让印度财经记者维迪度过了“震撼三小时”。“从酒店前往工厂途中,我紧盯窗外计数,经过的10辆车里8辆是电动车。”维迪告诉记者,她注意到中国在向电动汽车转型方面的速度,比印度要快得多。“这本身就是中国取得的一项伟大成就,我们必须迎头赶上。我认为中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中国科技在交通领域的创新与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引领未来的智能汽车,也深深融入在海外落地、解决当地实际需求的交通工具中。“我在加纳经常见到APSONIC的摩托车。今天发现它的总部竟然在中国广州!”黛博拉分享道,在加纳,摩托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生计来源——许多“摩的”司机以此为生,而三轮摩托车型因经济实用,成为商贩运输货物的首选。“相比汽车,它的购置和维护成本更低。”
国产摩托车品牌APSONIC于2003年进入非洲市场,目前在非洲11个国家运营,总用户数超过400万。非洲道路存在两大特点:路面坑洼不平,减速带普遍偏高。为此,这家中国摩托车企业针对性地优化了离地间隙参数和减震系统。
参访过程中,奇切被一款具有车载音乐功能的摩托车吸引。“这个设计很巧妙!比如商家做促销活动时,音乐能有效吸引人群。”奇切告诉记者,此次参访,让他了解了非洲摩托车背后的中国科技与制造能力。
当维迪在北京腾讯总部亲身体验“刷掌”支付系统时,她难掩惊讶与兴奋。“这在印度还没普及,没想到在中国已经这样便捷!”她感叹道。维迪是《财富》周刊印度版的科技财经记者,长期关注全球互联网产业。在她过往的报道中,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智能手机品牌和创新商业模式,都是经常被提及的关键词。
然而,真正踏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那一刻,她仍被眼前的科技氛围所震撼。当天,中巴车驶入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二期,维迪立刻从旅途的倦意中“苏醒”。她兴奋地拿起手机,一路拍摄沿途林立的互联网企业标志,热情地询问随行人员这些公司的故事和成长轨迹。对维迪来说,这次中国之行的重头戏,正是深入了解中国互联网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我希望通过我的报道,把中国的先进经验带回印度,为‘印度制造’贡献一些启发。”她笑着说。
从长城到华服:中华文明的跨国对话
来自马来西亚的罗甲芳是一名祖籍广东的华人。首次登上长城,她难掩激动之情。对她来说,这不仅是一段旅程,更像是一场文化上的寻根之行。
“说句很俗套的话,我以前也只是从电视上看到长城,这次终于亲眼看到、亲身走上来,感觉完全不同。”她笑着说完,便兴奋地加快脚步,独自沿着长城向上攀登。登上山顶后,她举起手机,将眼前的壮丽景象分享给远在马来西亚的家人,让他们一同感受这份来自中华文明的震撼与魅力。
同样来自东南亚的陈俊伟,是一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青年博主。一路上,他手持相机,脖子上还挂着运动相机,恨不得“三头六臂”记录活动中的一切。
作为华人,这次研修营既是探索,也是一次情感上的连接。抵达景山公园,脚踩“北京城中心点”,对他而言,自己也重返了“文化原点”。他迫不及待地举起相机,记录下自己与紫禁城同框的画面。“历经千百年发展的中华文明就这样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我又是这一文化圈的一员,这让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他说。早秋的薄雾中,古老的宫殿、鲜艳的琉璃瓦与他的笑容一同定格在镜头中,成为他此行最珍贵的记忆。
维迪学习过哲学和历史,在来中国前,她读了很多关于清朝、明朝发展的资料。她告诉记者,来到北京,感觉自己离中国历史更近了。“当我身处高处,俯瞰北京的绿树、道路和汽车,我感觉到世界很大,自己很渺小,就像是这幅宏大画卷的一部分。”维迪表示,中国和印度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在这里感受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她的内心充满共鸣。
“中国人是多么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是多么自豪。从根本上说,这就是爱国主义,令人感动。”黛博拉告诉记者,参观历史遗迹等地方让她能够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受到文化的传承,“这是一种很棒的感觉”。
在重庆万州,黛博拉在一场川剧体验中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文化的传承。在这里,黛博拉与其他青年博主一起穿上了川剧戏服,学习了川剧的身段和步法。“我喜欢整场表演的地方在于,它极具互动性。拿起武器,我甚至像勇敢的战士一样战斗。这是我要与远在加纳的朋友分享的。”
对中国传统服饰的沉浸式装扮,则让维迪获得了穿越时空般的独特文化印记。行程的末尾,维迪在广州永庆坊体验了中国传统的汉服和簪花,并第一时间和她的家人分享了自己的簪花照片。她告诉记者,她会永远记得自己在这里精心打扮,戴上头饰,梳理发型,然后穿上那套中国古代裙装的经历。“我想这将是我从广州带到印度的最鲜活的记忆,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带入到古代中国人的体验之中。”
从认知破壁到文明互鉴:触摸“全球南方”合作脉搏
“在我童年时期,提到中国,脑海里只有两个画面:成龙的功夫片和电视里插秧的稻田。”黛博拉表示,即使长大后,从西方媒体听到的关于中国的正面新闻仍然不多。“我从西方媒体了解到的是,中国看起来像是一个孤立的国家,仿佛不想让别人进入她的空间。”
“然而,这次我来到中国后,才真切感受到这里的一切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远不止有大米和茶叶,更拥有令人惊叹的创新、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我去过欧洲,去过美国。来到中国后,我深刻意识到其现代化程度比我去过的其他所有地方都高。”黛博拉补充道,她在中国也感受到了百姓的热情,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广州,代表团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老师一起打鼓、跳竹竿舞。“在此之前,我从未意识到中国有这么多不同的民族,因为中国人看起来如此团结,如同一个整体。”奇切表示,在一些非洲国家,还存在着部落主义。此次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非洲人民也应该学习团结精神,共同实现更好的发展。
这种对中国的崭新认知,在一次次体验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印证。在北京的行程中,维迪一路望向窗外,不时感叹城市的整洁与明亮。她注视着蓝天与远处的树林,忽然转过头,带着几分惊讶地问道:“雾霾呢?为什么我来北京这么多天了,却一次都没见到报道中提到的空气污染?”
随行人员向她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环境治理、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打趣道:“你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维迪听后若有所思,望着车窗外湛蓝的天空,感慨道:“看来我需要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
“‘全球南方’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共鸣。”几天的研修活动,让维迪收获了一帮来自南方国家的好朋友,走到哪里,都有她招呼着大家自拍合影的身影。她表示,对南方国家来说,无论来自何方,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生活方式,需要互相学习、借鉴、交流的地方有很多。
临别之际,来自泰国的青年记者、博主娜提瓦·曼马特向大家表达了由衷的感谢。虽然自称英语不太流利,但她笑着表示,大家依然热情地与她交流、照顾她的感受。“我真的很感动。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喜欢这里的一切,还有所有我遇到的温暖的人。”她双手合十,用泰语轻轻说道:“谢谢你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媛媛 见习记者 王梓元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9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