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绿色发展和城乡均衡是最亮的底色。目前,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84.75万人,老龄化率31.5%,居全省第三,其中农村老龄化程度更高。2022年以来,在省老年教育联盟指导下,我市系统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倾、力量下沉,全面促进农村老年教育扩面提质,全市已累计建设镇街老年学校72所,覆盖率100%;村社老年学堂1117家,覆盖率90%以上,经常参与教育活动的农村老年人比例达30%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全覆盖,入选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城市。
一、强组织、优体系,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网。老年教育难点在乡村,我们着力加强组织建设,推动资源整合,确保教育力量触达农村末梢。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市县两级双牵头领导负责制,由分管老干部工作的常委、组织部长和分管教育的市县政府领导共同担任市县两级牵头人,实行党政齐抓共管。二是组建协同联盟。老干部、教育、民政、卫健等部门成立老年教育联盟,下设标准建设、教学工作、数字化、研究评价四个专门委员会,合力推进资源整合工作。三是强化整体贯通。省里定期调度会商,推动省市县镇村一体贯通,确保工作的可持续性。承办全国专题研讨会和全省老年教育创新与发展理论研讨和成果展示活动,2个县在全国会议上推介经验做法。
二、强阵地、优布局,打造统分结合的学习圈。针对农村老年教育资源匮乏现状,以“能用尽用”为原则,建好农村老年教育阵地。一是做好存量转化。依托现有乡镇成校资源,通过增挂老年学校牌子的方式承担老年教育职能,成为农村老年学堂前沿指挥所,实现乡镇全覆盖。二是拓展文化阵地。与宣传部门合作,在768家农村文化礼堂增挂老年学堂牌子,将其打造为农村老年教育的主阵地,有效拓宽办学空间。三是多方多元共享。联合卫健、民政等部门,整合利用村社医疗卫生中心、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等各类公共场地,解决基础设施不足问题,满足基层老年教育需求。
三、强师资、优教学,丰富喜闻乐见的课程表。以“老年人喜欢什么,就开设什么课”为原则,做到有特色、有市场、有需求的课程“应开尽开”。一是建强师资。分层分类建立师资库,将乡镇成校师资转化为老年教育专职教师,聘请市县文艺骨干、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自主培养乡土特色教师,已累计培育骨干教师2769人。二是灵活办班。因地制宜开设不同班型,有条件的村开设长班,每周一堂课,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开设短班,每月一次课,同时根据特色开设临时班,确保满足不同需求。三是丰富课程。常态化开设健康养生、生活休闲、实用技能、非遗传承等课程100余门,设立班级763个,学员达2.3万人以上。深入推进农村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普及行动,每年参与培训超10万人次。
四、强联动、优活力,展示向上向善的成绩单。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通过文化赋能、技能提升、治理参与等途径,焕发农村“银龄”活力。一是滋养精神家园。整合利用农村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等各类资源,持续拓展“课堂教学+现场展演”,去年以来全市累计举办“送文化到基层”“村晚”、才艺大赛等各类活动1800余场次,充分满足农村老人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拓宽共富路径。推进低龄老人学技能促共富行动,围绕地方产业特色打造民宿管家培育、电商直播、手工制作等产教融合课程50余门,打造“银龄”共富工坊40余家,带动老年群体创业致富超1500人。三是助力社会治理。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纠纷调解、义务巡逻等活动,充分发挥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
五、强保障、优机制,激发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农村老年教育不是“一阵风”,而是“一盘棋”,需要持之以恒,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健全投入机制。通过“各级财政补一点、村级组织筹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多渠道筹措经费。例如,德清县建立老年教育长班补助机制,县财政按每课时150元专项用于奖励办学成效突出的老年学校(学堂)和教师,有力保障农村老年教育常态化运行。二是健全考评机制。在省级政策引领下,建立省、市、县三级示范校奖补机制,目前区县级以上示范校占比已超50%,形成比学赶超、共同提升的浓厚氛围。三是健全迭代机制。专门设立农村老年教育评估与研究小组,并与湖州师院共建老年教育研究中心,系统开展课程研发、师资培训和考核评价等工作,为农村老年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在老年学堂看见幸福湖州”目标,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程内容,强化服务保障,努力打造更多“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图景。
(湖州市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