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如何构筑可持续、有韧性的未来,成为全球共同的议题。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期间,一场以大学生为主角的分论坛——“共筑全球韧性:当代青年的治理担当与行动倡议”在人大中关村校区举行。来自10余所国内高校的学生代表和来自俄罗斯、马来西亚等24个国家的约300名中外青年,探讨推动经济韧性发展等全球议题,为推动全球治理和社会发展发出青年声音。
分论坛上,人大本科生发布了论坛同名报告,该报告汇集了24份青年学生提交的治理提案,覆盖产业转型、绿色经济、智慧城市、风险治理、数字医疗等领域。为共建“一带一路”商贸合作搭建法律桥梁的AI平台、可以分析诊断糖尿病的智能马桶、实时翻译影视字幕并提供跨文化内容注释的AR眼镜……这些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青年一代将全球挑战转化为创新机遇的思考与行动。
人大外国语学院学生杨璧存、商学院学生邓子容与徐嘉璐意识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法律体系各不相同会带来一系列风险,企业跨国贸易常常面临监管法规模糊、难以获得多语言法律支持等问题。
在国际胜任力素养课程中,三名同样有着法学双学位背景的同学,试着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打造了一座法律之桥。在她们的设想“LegaLink”中,中小型企业可以查询各国法律信息,并通过AI助手获得修改合同等法律支持服务,从而最大可能规避贸易中的法律纠纷风险。“我们希望借助人工智能,连接不同国家的法律框架,让跨境贸易变得更安全、更顺利。”杨璧存说。
这是这门课程开设的第二年。“我们将学术思辨、合作创新、问题解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融为一体,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能够在跨学科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人大国际胜任力素养课程授课老师、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杨滨瑜说。
在分论坛的圆桌会谈中,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分享了对“韧性”的理解。人大公共管理学院留学生、巴西青年义明用“团结就是力量”来理解全球韧性,并从巴西国内专为处理简单纠纷设立的特别法庭出发,讲述这样的法律机构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法律事务之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留学生、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安格利娜以鲁班工坊为例,强调教育和技能发展对于共筑全球韧性的作用。
“当我们谈到韧性时,常常想到的是恢复,但韧性不仅是在全球危机中生存下来,更是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将机遇转化为解决方案。”人大商学院留学生、来自俄罗斯的幽雅说。
对于自己的项目,杨璧存有太多事可以分享,在判断项目需求、可行性的同时,她也考虑了很多现实层面的挑战,例如如何寻求与政府合作、保持各国法律数据库的准确,用户在使用时可能担心隐私风险……
虽然这些想法到实际落地仍有不短的距离,但在打磨的过程中,同学们也不断反思还有哪些提升空间。“我们几个人对商法的了解又增加了,如果要应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商事法来弥合信息差的话,需要一些更细的切口。”杨璧存说。
还有不少既创新又具有可行性的提案让人耳目一新,可以检测糖尿病的智能马桶就是其中一例。
学生团队提出在智能马桶里加装探测器,并实现大规模生产,从而节省检测糖尿病的医疗成本,增强人们的预防意识。他们还希望在保障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将数据汇集成一个全球数据库,助力全球糖尿病前沿研究合作。
沿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脉络,一些全球治理的宏大议题,被拆解成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大学生们正从生活体验出发,从专业特长入手,提出一个个推动改善全球治理的创意。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阳洋 记者 樊未晨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8日 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