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作者:张琬沁 邱文婷来源:新华网“学术中国”—学术理论文献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顾中华民族14年艰苦抗战历程,其所孕育的伟大抗战精神为教育学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育人提供了鲜活素材与精神源泉。新时代,实现二者的有机协同,既是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创新路径。
一、教育学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学理根基
(一)本体论依据:教育学的目标特征
教育学以揭示教育规律、构建教学方法体系为核心,形成了关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工具性特征,通过建构不同学段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教育传播的有效机制,使爱国主义教育摆脱经验主义的随意性,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教育学始终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导向,包含着对个体价值与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进而将国家认同感、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等要素纳入育人目标。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之一,与教育学的目的性具有天然的价值协同,二者在目标上形成高度契合。工具性为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提供了方法论支撑,目的性为其融入提供了价值基础,二者共同构成协同育人的本体论依据。
(二)认识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特性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形态,其“认知—情感—意志”的三维结构与教育学课程思政的“知识—价值”融合需求形成认识论上的契合。爱国主义教育是建立在对国家历史、人物、事件等的理性认知基础上,逐渐激发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真挚情感,最终转化为服务国家的行动意志。教育学课程思政内容能够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认知提供专业视角的解读,使感性的爱国认知从直接的情感体验升华为基于专业知识的理性认同,进而引发情感共鸣,使受教育者在感悟教育价值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家国情感,从抽象的价值感悟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爱国主义教育与教育学课程思政内容形成的认知支撑、情感共鸣与意志转化关系,构成了二者协同的认识论基础。
(三)系统论逻辑:协同育人的内在思路
教育学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育人,遵循系统论逻辑,整体上表现为以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强调分阶段教育导向,即培育幼儿的情感启蒙能力、中小学生的学科融合能力和大学生的理性担当能力。在内容上,两者存在知识与价值的有机融合,通过挖掘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元素,使价值观念以专业知识的内在形式融入教学实践中,使受教育者既掌握知识技能,又能够将爱国元素融入实践,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与爱国实践转化的有机统一。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论逻辑,保证了协同育人的育人质效,体现了价值传递的系统性规律。
二、教育学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知识与价值失衡,学段衔接不够
一方面,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过于聚焦思政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不足,容易忽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导致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失衡。另一方面,在“大思政”背景下,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体系不够健全,针对不同学段缺乏系统衔接思维,对幼儿阶段的情感启蒙、中小学阶段的认知培养和大学阶段的理论深化缺乏宏观把控,教学内容缺乏逻辑延续,导致部分学生的认知零散,不利于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二)学段与需求不符,教学深度不足
一是学段与需求不相匹配。幼儿、中小学和大学不同阶段的部分教学实践出现与学生当前认知水平不符、未满足学生当前主要需求的现象,停留在“为教而教”层面,与学生的现实应用场景联系不强。二是教学深度挖掘不够。教学时未能充分挖掘教育学理论、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联系,对于如何培养爱国情怀的深入思考不足,结合专业理论、课程思政的分析不深。
(三)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价值转化
在教学方法上,一是以单向灌输为主,互动体验环节不多,以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频次不足,不利于认知与实践的统一。二是在实践环节侧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在价值观培育方面较易忽视价值向实践的转化,在具体实践实习中对爱国元素的融入不足,使爱国主义教育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内化转化。
(四)体制缺乏联动,评价指标存在偏差
在体制机制方面,一是大中小幼体制机制缺乏系统联动,相互协同不足,在课程思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资源等方面缺乏联动,大中小幼各阶段的教研联系不够紧密,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足。二是评价导向侧重可量化指标,对教师的考核聚焦科研与教学工作量,忽视了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对学生的评价着重强调专业成绩,缺乏对教师爱国认知深度、价值引领能力的衡量。
三、教育学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一)理念引领:价值与知识共生
一是平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树立育人先育己的职业教育理念,明确爱国既是教育从业者的个人情感,更是职业责任,形成教育者自身爱国、积极开展爱国教育、培养爱国时代新人的完整链条,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育相互融合。二是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协同思路,通过开展跨学段教研合作,明确各阶段的衔接点和发展点,使各学段内容形成螺旋上升、相互支撑的体系,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认知的发展规律,把握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三是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共识,推动教育管理者、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多方主体协同,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设计、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形成覆盖教育全链条的价值培育网络。
(二)内容创新:分层融合的内容体系
一是针对不同学段设计差异化内容,对幼儿、中小学和大学阶段分别进行系统的教学内容梳理,对教学重点、难点和衔接点做好统筹,形成有层次、有重点、有递进的知识体系内容。二是突出教育学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联系。挖掘教育学课程思政理论中的价值核心,在相关课程中探讨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关联,对比中外教育制度,突出我国教育体系的优势,培养理性的爱国精神。三是形成“历史—现代—未来”的发展内容脉络,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事迹、近现代教育救国实践中的精神财富和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时代要求,形成贯穿历史维度的内容体系,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厚重感与现实针对性。
(三)方法优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一是挖掘并推广适用于各学段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的优势,针对同一典型案例,在不同学段进行多层解读和侧重分析,实现案例的多层级、分学段应用。二是形成分学段的特色亮点教学设计。在幼儿、中小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开展爱国主题游戏设计培训、学科融合式微格教学和项目式学习,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三是构建实践转化路径。培养学生观察、模仿、创新的思维模式,让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通过观察优秀实践课、模仿设计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创新教学模式,使爱国认知逐步转化为教育实践能力。
(四)机制保障:协同联动与科学评价
一是创建协同机制。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跨学段协同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连贯的教学指南,明确各阶段的具体教学方式、重点任务和教学目标,实现对育人目标、内容、资源、方式的有机整合。二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将协同育人的理念、内容和方法要求纳入教师考核管理,实行奖惩制度,进一步提高系统育人的实效性。三是健全资源整合机制,综合运用高校、地方、企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实践育人场所,建立共享数据库和资源平台,为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保障,赋能协同育人模式。
(作者单位:1.深圳市南山区首地幼儿园 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24年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XJGXSZYB12);2024年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研究)“数智技术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JJYB18)]
参考文献:
[1] 王冠中.大中小学思政课爱国主义一体化教学问题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5,45(2):90-97.
[2] 王雯姝,迪拉热·艾则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层次及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3):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