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中华文化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但高昂的设计成本、跨文化理解壁垒以及传统设计流程的低效性,始终是文化“出海”路上难以回避的难题。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中华印象”项目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为支点,构建起首个聚焦中华文化设计的领域模型,为传统文化传播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强共鸣的新路径。
团队成员集体学习
“中华印象”项目的核心突破,在于用AIGC技术重构文化设计范式。团队深度挖掘中华文化基因,通过海量训练数据(涵盖敦煌壁画、青铜纹样、非遗技艺等30万组文化元素),训练出能够精准捕捉“飞檐斗拱”的建筑美学、“水墨丹青”的意境表达等文化符号的专属模型。这一技术让文化设计不再依赖人工反复打磨,而是通过智能算法快速生成创意方案。例如,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中,模型将《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元素与现代插画风格融合,一键生成符合国际审美的节气海报。与传统模式相比,单组设计成本降低70%,创作周期从7天缩短至4小时,极大提升了文化产品“出海”的响应速度。
团队成员在讨论
项目的创新不止于工具迭代,更在于其“工具+内容+IP”的生态闭环构建。在文化创意设计领域,模型为博物馆文创开发提供“智能设计库”。故宫文创团队借助该技术推出“甲骨文智能书签”,将古老的甲骨文符号与现代设计结合,海外众筹上线24小时即突破10万美元;在视频图片设计场景中,团队与海外汉学家合作,将《诗经》中的“蒹葭苍苍”“桃之夭夭”等意象转化为动态短视频,单条播放量超500万次;更通过AI算法挖掘用户偏好,孵化出“青花瓷精灵”“汉服数字人”等文化IP,让传统文化符号以年轻化、数字化的形式“破圈”。
“中华印象”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文化解码”能力。面对海外用户对“阴阳”“节气”等概念的认知偏差,模型通过语义理解模块自动生成适配不同文化语境的创意方案,避免文化符号的“水土不服”。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是简单搬运文化符号,而是用AI搭建一座理解之桥,让‘中国风’真正成为世界语言。”目前,该技术已与12家海外文化机构达成合作,相关产品覆盖3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智能设计到文化IP孵化,从工具革新到生态构建,“中华印象”正以科技为笔,绘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数字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