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者:尹智、《茶韵 “乡” 助创新实践团队》
在哀牢山南麓的缥缈云雾间,南华县兔街镇恰似一幅被岁月精心晕染的生态长卷,宁静而致远。
南华县彝乡茶叶有限公司宛如一位匠心独运的画师,在这片土地上浓墨重彩地描绘着古茶产业的绚丽篇章。自 2016 年创立以来,公司依托兔街镇广袤的 143 平方公里生态沃野,凭借 4697 棵百年以上古茶树资源(其中有树龄长达 1800 余年的野生古茶树王,以及 4140 棵人工种植的珍稀古茶树),融合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以 “兔乐之” 区域公共品牌为核心,以崖介红茶品牌为公司代表,全力打造 “生态种植 + 科技赋能 + 乡村振兴” 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为楚雄州茶叶产业当之无愧的标杆企业。
图一 企业高光荣誉聚焦图
南华县彝乡茶叶有限公司一路载誉前行,先后荣获 “滇茶杯金奖”、“中国(苏州)国际茶业博览会金牌企业” 称号以及 “绿色云品” 品牌认证等诸多殊荣。2024 年,公司收购茶农鲜叶的金额高达 8000 万元,带动 1000 余名村民实现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达 35%,生动诠释了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的美好愿景,成为乡村振兴的杰出典范 。
一、千年茶韵,生态赋能
哀牢山南麓,是滇中高原向横断山脉过渡地带的典型山区乡镇自然地理与气候特征 。
图二 兔街镇域内哀牢山脉茶地风貌精选图
(1.1)兔街镇国土面积143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714米(大中山),最低海拔1440米(兔街河河谷),地形切割剧烈,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7.2℃,但海拔差异导致局部气候显著不同:河谷地区年均温可达20℃以上,而高山区不足12℃。年降水量1300-1700毫米,集中于6-9月,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发育提供了基础。
图三 原生生态呈现图
(1.2)森林生态系统 ;
在兔街镇,其植被类型呈现出极为丰富且独特的风貌,森林覆盖率高达 82%,这一绿色版图中,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占据全镇面积的 94%,成为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内核。核心保护区保存着完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包括栲属、石栎属、木荷等,林下苔藓层厚度可达10-15厘米。当海拔攀升至 2200 米以上,植被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云南松和华山松等针叶林逐渐成为主角。云南松身姿矫健,树皮呈褐灰色,裂成不规则鳞块状,针叶细长而柔韧,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高山的故事;华山松树干通直,树皮幼时呈灰绿色,平滑细腻,随着树龄增长逐渐变得粗糙,它的针叶五针一束,苍翠欲滴,松果硕大而饱满,挂在枝头,增添了几分厚重感。这些针叶林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在高山之上形成独特的 “森林垂直带谱”。
从空中俯瞰,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层次分明,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一幅巨型画卷,展现出兔街镇植被类型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也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多样且适宜的栖息环境 。例如古茶树的生长。
这里的古树茶生长在无量山、哀牢山北段的南华兔街,海拔超过两千米,地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这里云气氤氲、植被茂盛。也是候鸟迀徒的地方——打雀山,可以看到百鸟朝风的奇观。
古树茶资源丰富,从野生、自然杂化演化、到栽培群体品种,每一个演化形态都能找到相应的茶树植株。有大理种、黑条白芽、黄条白芽、红格子、腾条茶、细叶茶…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彝族的祖先在这片山林中辛勤劳作,天神为了庇佑他们,便在山中种下了这些神奇的茶树。从此,茶树便在这里生根发芽,代代繁衍。每年采摘时节,彝族同胞们都会身着传统服饰,举行庄重的采摘仪式,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这里山高涧深,蜿蜒古道伸入云雾缭绕的天边,有一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仙境意韵,这里山美,直逼你的内心,这里水纯,纤尘不染,这里人善,色容了大山还原了人的纯朴,这里茶甜,吸收了灵山秀水的乳液,让你回味悠长。
图四 原生境野生古树茶特写图
(1.3)生物多样性 :发现1800余年树龄的野生古茶树王,人工种植古茶树4140棵,包括过渡型滇缅茶、元江茶等珍稀品种。2022年在保护区内首次发现水晶兰(Monotropa uniflora),该物种对生态环境要求严苛,被列为IUCN濒危物种。
(1.4)动物多样性:哀牢山保护区内记录有西黑冠长臂猿、林麝、黑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兔街河流域是红瘰疣螈等两栖动物的重要栖息地。2024年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发现蛾类害虫,显示生态系统存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
(1.5)水域生态系统 兔街河(红河水系支流)贯穿全境,总长24.3公里,流域面积175.8平方公里。近年来通过实施"河长制",清理河道40公里,整治排污口4个,拆除违法建筑1座。小古木村创新采用"小三格+大三格"生态处理模式,将尾水用于菖蒲种植,既净化水质(COD去除率达75%),又实现每亩4万元的经济收益。
兔街镇更是素有“茶叶之乡”美誉,境内百年以上古茶树达4697棵,其中树龄700余年的“古树茶王”见证着彝乡种茶历史的源远流长。南华彝乡茶叶有限公司深耕于这片土地。
(2)公司简介:南华县彝乡茶叶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18日。公司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兔街镇兔街村委会斜场坡,公司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公司注册资金40万,固定资产200多万,茶厂以古树茶生产加工、销售为主,承包或可收购鲜叶的500一600年的古茶树一百余棵,其中政府挂牌的十九株,茶树树型高大,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图五 公司技艺担当:部分师傅交流合作合影图
(3)南华县彝乡茶叶有限公司承包一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数百株,古茶树辐射兔街村、长梁子、干龙谭、小戈瓦、龙树山村、小村、半坡、及楚雄市的汪家场、景东地界的瓦泥等方圆数十公里,推动了当地茶农的经济收入及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意识。茶厂年产总值5吨左右,所产生的产品崖介古树红茶、古树绿茶及古树普洱生茶逐渐被市场认可和消费者的喜爱,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图六 聚焦古树茶零距离细节洞察图
图七 翠韵初绽:新鲜茶叶直观展示图
(4)南华县彝乡茶叶有限公司并采用“古茶树保护+台地茶有机化”双轨模式,严格遵循《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为每棵古树挂上带“身份证”,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可追溯。
图八 野生型古树茶“身份证”图
图九 古树茶采摘风情图
二、科技领航,品质升级
(1)南华县彝乡茶叶有限公司为突破传统制茶工艺瓶颈,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专家工作站,引入“古茶园返生态栽培”“茶树精准施肥”等10余项技术,完成茶厂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通过“杀青-揉捻-发酵-烘焙”全流程标准化管控,茶叶品质显著提升:
(1.1)制茶工艺:从手工主导到半机械化流程管控
传统制茶 “杀青看锅色、发酵凭手感” 的经验式操作,导致不同批次茶叶品质差异率达 20%。技术团队对四大核心工序进行半机械化改造:
(1.2)杀青环节:从柴火铁锅到火温控杀青机
(1.3)传统工艺:依赖制茶师目测锅温(180-220℃波动),手工翻炒频率 120 次 / 分钟,易出现 “杀不熟”(酶活性残留率 15%)或 “杀过焦”(焦叶率 8%)。
图十 传统人工炒茶技艺实录图
(1.4)技术升级:引入 火温控滚筒杀青机,通过 智能控温系统(精度 ±2℃)将杀青温度稳定在 200±5℃,内置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测叶温,配合变频调速翻炒装置,使杀青均匀度达 92%,酶活性残留率降至 3%,杀青效率从每小时 15kg 提升至 60kg。
(1.5)揉捻环节:从手工揉捻到螺旋揉捻机
传统工艺:手工揉捻依赖制茶师臂力(压力不均达 30%),每小时处理鲜叶仅 5kg,条索紧结度合格率仅 65%,碎叶率高达 20%。
(1.6)技术升级:采用 6CR-55 型螺旋揉捻机,通过液压控制系统(压力可调范围 0-1.5MPa)实现 “轻 - 重 - 轻” 梯度加压,配合转速传感器(精度 ±1 转 / 分钟)精准控制揉捻时间(春茶 90 分钟、夏秋茶 60 分钟),使条索紧结度合格率提升至 91%,碎叶率降至 8%,单机日处理量达 200kg。
(2)崖介红茶从外观上看,条索紧结,色泽乌润,金毫显露,宛如一件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将其投入盖碗,注入沸水,瞬间,馥郁的香气扑鼻而来,既有清幽的花香,又夹杂着丝丝甜香,层次丰富,沁人心脾。汤色金黄透亮,在光线的映照下闪闪发光,仿佛一泓琥珀。轻啜一口,茶汤入口纯甜,滋味醇厚饱满,山野之气在口腔中散开,口感丰富而有张力。茶汤咽下后,回甘迅速且持久,生津不断,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其耐泡程度极高,历经二十多泡后,叶底才完全展开,且叶底匀整油润,脉络清晰,柔韧性好,足见原料的优质与工艺的精湛。保留着兔乐之独有的风骨,能带人游走于深山丛林之中,感受着大山茶叶最初的“野性”。入口无苦涩、清澈甘冽,带有悠悠的香韵,端庄高贵!
(3)崖介红茶精选生长于原始森林悬崖岩缝间的过渡型古茶树鲜叶,这些古茶树生长海拔超两千米,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这里土壤肥沃,四季光照充足,气候温和,为茶树生长营造了绝佳环境。古茶树一年仅在春季发芽并采摘,数量稀少,极为珍稀。
图十一 “崖介” 成品高端品质的直观呈现图
(3.1)古树生茶一一宽广无限、韵味十足
保留着兔乐之独有的风骨,能带人游走于深山丛林之中,感受着大山茶叶最初的“野性”。入口无苦涩、清澈甘冽,带有悠悠的香韵,端庄高贵!
(3.2)崖介古树白茶一一"原在"之美
馥郁的幽兰香,清甜的口感,隽永的韵味。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3.3)崖介白茶的囗感特点:
鲜香清爽,带自然稻花香
口感柔和甘醇、生津回甘
经久耐泡、留香悠长,二十余泡仍回味无穷。
(3.4)崖介干红茶特征:
与通常的红茶不同,没有苗条的身材,呈粗枝大叶、旷达放仼,闻之,乡野气息十足、带十足的花果香,自然而含蓄。
(3.5)茶汤特征:
汤色橙红明亮、晶莹剔透,散发着太阳的光芒泽,犹如陈年的红酒,散发着迷人的色彩。滇红荼虽受很多消费者的喜爱,但制约滇红茶品质的关键因素是茶黄素的相对与绝对量较低,而崖介古树红由于海拔、品种及树龄的关系,茶黄素的含量高,在汤色上表现更加透亮。茶黄素是一类多酚羟基具茶骈酚酮结构被誉为茶叶中的"软黄金",有降血脂的独特功效,不但能与肠道里的胆固醇组合减少食物胆固醇的吸收,抑制人体自身胆固醇的合成。崖介古树红茶含丰富的茶黄素,茶汤油润透亮,观之便使人心生向往。
(4)南华县彝乡茶叶有限公司的崖介红茶作为兔街镇茶产业的核心代表,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魅力,在茶叶市场中熠熠生辉。
图十二 崖介茶的美妙冲泡图
南华县彝乡茶叶有限公司的崖介茶冲泡后,茶汤呈蜜绿透亮之色,汤中白毫随热气沉浮如落雪缤纷,馥郁的嫩栗香裹挟着山野花香扑面而来,首泡入口便觉鲜爽感直抵舌尖,茶汤含氧量高达 8.5mg/L,带来清冽甘润的 "水路" 体验;待茶汤滑入喉间,两颊生津如泉涌,回甘从舌根处层层漫溢,持续时间长达 40 分钟以上,叶底肥厚柔软,芽叶完整度达 98%,即便七泡之后仍留清甜余韵,展现出超凡的耐泡度。
如此独具魅力的崖介茶,其卓越品质不仅征服了广大消费者的味蕾,更是在专业领域中备受瞩目。凭借着在外形、香气、滋味、叶底等多方面无可挑剔的表现,凭借卓越的品质,崖介红茶在市场上收获了良好口碑,也在各大茶叶评比中屡获殊荣。2020 年,在滇茶杯第三届云南名茶评比大赛中,彝乡茶叶有限公司的古树茶(崖介红茶原料源于古树)荣获金奖;2021 年 6 月,公司产品荣获中国(苏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十年匠心》金牌企业优秀品牌奖等等。
图十三 实力勋章:企业部分珍贵荣誉证书呈现图
三、品牌突围——以创新力打破同质化困局
(1)南华县彝乡茶叶有限公司的以崖介红茶为核心代表,公司连续三年举办古茶文化节,通过斗茶大赛、彝族打歌、茶马古道研学等活动,将古茶与哀牢文化、非遗技艺深度融合。2024年文化节期间,茶产品销售额超200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500万元。
(2)崖介古树红:干茶条索紧结、乌黑油润、壮硕饱满、质感明显,汤色呈琥珀色,油润透亮,观之便使人心生向往,饮之则感觉饱满顺滑,茶汤在口中回荡留下阵阵茶香,韵味悠长,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沉浸于原始的深山古林,品嗅自然之气与万物之息。
图十四 精品礼盒的精致包装艺术呈现图
(3)古茶树巧妙地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通过野果和落叶的自然发酵,为茶树提供了丰润的肥料,任枝桠奔放生长,形态洒脱,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山野之气。
图十五 韵味悠长茶饼品鉴图
(4)在文旅融合方面,公司准备投资建设兔乐之茶庄园,集茶叶加工、茶文化展示、民宿体验于一体,并开发“古茶树认养”“采茶制茶体验”等特色项目。品尝彝族罐罐茶,参与“百抖茶”制作,感受“茶区变景区、茶农变导游”的乡村新图景。
四、乡村振兴,责任担当
(1)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由于地处山区,兔街镇各村道路状况不佳,山路崎岖、狭窄且多为土路,交通极为不便。这不仅增加了茶农运输鲜叶的难度和成本,还限制了茶叶产品的外销,对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阻碍。许多茶农在将鲜叶运往收购点的过程中,常常面临路途颠簸导致鲜叶受损的情况,而且耗时较长,严重影响了鲜叶的品质。
图十六 独具魅力的精品包装图图
(2)作为南华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县级龙头企业,南华县彝乡茶叶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100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35%。2024年,公司收购茶农鲜叶金额达8000万元,并捐赠200万元用于古茶树保护与茶农技能培训。
图十七 辛勤茶农的悠然休憩时刻图
(3)在沪滇协作支持下,公司打通海外市场渠道,“兔乐之”茶叶入驻盒马鲜生、机场展厅,2025年一季度线上销售额突破120万元。未来,公司计划建设茶文化博物馆与茶旅康养基地,推动“千年茶乡”向“世界茶旅目的地”跨越。
图十八 “崖介红茶” 典雅包装视觉盛宴图
(4)从千年古茶树的坚定守护者,到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南华县彝乡茶叶有限公司在过去 10 年的时间里,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借助科技赋能激活传统工艺,通过文化融合拓展市场空间。
图十九 匠心精制古树龙珠专属典藏之盒图
如今,“崖介红茶”已不仅仅是一个茶叶品牌,它更是彝族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的象征,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公司负责人所说:“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片茶叶,更是一方水土的未来。” 当悠悠茶香穿越哀牢山的云雾,飘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一幅 “产业兴旺、乡村美丽、百姓富足” 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缓缓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