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古桥静静矗立,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每当吟诵起这样的诗句,古桥那诗意的画面便浮现在眼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雨侵蚀、自然老化等问题时刻威胁着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如今,浙建院古桥研究与保护AI创新团队凭借前沿的无人机技术,为古桥检测与保护开启了全新篇章,让古老与现代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传统的古桥检测手段往往依赖人工接触式测量等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安全隐患,对于一些结构复杂、地处偏远、河道水深的古桥,更是难以全面、精准地获取数据。而无人机的登场,彻底打破了这一困境。它能够灵活穿梭于桥体的各个部位,从桥拱到桥栏,从基石到桥身,凭借高清摄像头和先进的传感器,对古桥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拍摄与扫描,快速生成高精度的三维模型,让每一处细微的裂缝、腐蚀痕迹都无所遁形。这种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在最大程度减少对古桥本体干扰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与准确性,为古桥健康状况的评估提供了全面、详实的数据支持。
无人机系统,不仅具备强大的图像采集能力,更集成了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通过对大量检测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能够智能识别古桥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预测病害发展趋势。例如,根据桥体表面材质的变化分析风化程度,依据桥拱应力分布判断结构稳定性。基于这些精准的分析结果,保护团队能够有的放矢地制定保护方案,合理分配保护资源,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实现对古桥的精准保护,有效延长古桥的使用寿命。
无人机还为古桥保护带来了持续性监测的优势。以往,对古桥的定期巡检间隔较长,难以捕捉到病害的动态变化过程。现在,借助无人机灵活、便捷的特点,可按照设定的周期对古桥进行常态化监测,实时记录古桥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发出预警,为后续的抢修工作争取宝贵时间。在每一次日出日落间,无人机默默守护着古桥,见证岁月变迁,也用科技的力量确保这些文化瑰宝能够跨越时空,继续闪耀着历史的光辉,供后人瞻仰、传承。
未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AI创新学生团队将多源融合,为文物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古桥保护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批年轻得学子在科技创新得道路上取得更多成果。(王学平 潘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