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快讯>正文

北京市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与实践效果研究初步进展

时间:2025-02-21 10:27:02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北京,2025年2月15日 —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北京市双一流高校的教育改革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近日,围绕“北京市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与实践效果”的研究小组发布了初步进展报告,强调了全球胜任力在学生个人发展、教师教学及社会层面的重要性。在研究前期,本组主要围绕“北京市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与实践效果”这一选题的概念、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问卷设计展开了深入研究,旨在探索当前高校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并评估其实践效果,以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及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小组通过多元化的方法,结合线下采访与线上调研,确保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线下采访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相关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线上调研则通过文献检索、研报分析和在线问卷发放,补充和验证数据。小组参考了大量文献,共同撰写了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调研问卷,涵盖全球胜任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多个维度,并通过有效性检查确保数据可靠。最终收集到三百余份有效问卷,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评判标准已转向综合素养评价,全球胜任力成为青年核心素养之一,OECD强调批判分析全球议题及跨文化理解的能力。随着中国国际治理责任的增加,提高全球胜任力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许多高校努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尽管国内研究借鉴西方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培养模式,现有模式仍存在不足,需要通过深入调研与数据分析寻找更优解决方案。

在研究框架上,研究小组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为基础,结合北京市高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五大维度共23个问题的问卷。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学生个人发展、教师教学教育、社会/国家层面以及国际社会四个部分。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研究重点关注全球视野、多样性与包容性、批判性思维与创新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核心能力。这些能力与问卷中的问题密切相关,例如关于“全球胜任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学生在多样性与包容性方面的认知与实践。此外,学生如何在国际素养类课程中提升这些能力,也是研究的一部分,结合问卷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教师教学教育方面,研究小组通过深度访谈,探讨了专业课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国际化转型路径,强调交际能力优先的教学理念。访谈中提到的实际教学方法与问卷中关于评估国际能力的关键要素相呼应,体现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理解隐性文化差异的必要性。社会/国家层面则分析了全球化经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文化融合等宏观背景对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影响,强调全球胜任力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在国际社会层面,研究紧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探讨教育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问卷反馈揭示学生在国际环境中所需的素养,说明教育如何为学生未来在国际组织和市场领域的发展铺路。

研究小组还特别注重调研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分别负责文献调研、问卷设计、线下调研、项目书撰写以及PPT制作等工作。通过多次研讨和优化,研究小组不断完善研究框架和方法,确保研究的逻辑性和实用性。此外,研究小组在数据分析方法上也有所创新,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既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大量数据,又通过深度访谈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此次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北京市高校优化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全国其他高校的国际化教育改革提供借鉴。研究围绕学生个人发展、教师教学教育、社会/国家层面以及国际社会多个维度展开,旨在全面分析和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研究强调职业选择需关注国际化趋势,鼓励学生在多样性与包容性中寻找职业机会,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并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能力都是当今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

教师教学教育部分则关注专业课程和外语教学的国际化转型,通过项目式学习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多文化背景中有效协作。同时,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分析强调全球化经济的融入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动,呼吁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研究还探讨了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促进中西文化的互鉴与理解。研究小组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关于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培养路径,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为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的人才贡献力量。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