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越来越多地强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国家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尤其在体育领域,提出了“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体育与思政的紧密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有力支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接触最为广泛的课程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体育课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这些都是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对体育课程内涵的丰富,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拓宽。然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在保障体育课程基本技能传授的同时,实现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如何平衡体育课程的娱乐性与教育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鉴于此,本文旨在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与价值意蕴。通过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的梳理,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旨在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内涵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内涵是指在体育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说,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第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开展团体项目和比赛,鼓励学生团结合作、互助共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健康态度。除了以上基本内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还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体育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思想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认为体育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教育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等功能,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促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体育教育的结合,构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使得体育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运动技能培养,而是将体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通过体育教育,学生能够体验到团队合作、公平竞争、自我超越的过程,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体育教育有机结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将能够培养更多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可以增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则是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坚定人生理想和价值信仰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定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这些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从体育活动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增强他们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可以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与改革。体育课程的提供者应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将其贯穿于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全面发展潜能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体体育技能相结合,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不仅能够获得技能提升,还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倡导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培养。它强调个体的尊严、自由和价值,注重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倡导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以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一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教育作为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和关爱学生,注重个体的自由与尊严,这与体育教育的特点相契合。体育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竞技、合作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二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主体地位与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倡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思考能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通过体育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对此,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倡导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加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倡导,对于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能力的高校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支撑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可在教育社会学理论中找到支撑。教育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是教育在社会背景下的功能和作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育社会学理论可以提供理论指导和启示。首先,教育社会学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身心健康、锻炼团队合作能力等社会化目标。教育社会学理论旨在探讨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可以提供相关理论支撑,以加强公共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功能。其次,教育社会学理论关注教育的差异化和社会分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需要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和特点,不同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往往存在差异。教育社会学理论可以提供教育差异和社会分层的理论分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策略和措施,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需求。此外,教育社会学理论还关注学校环境和资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考虑学校环境和资源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程度。教育社会学理论可以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了解学校环境和资源对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决策。因此,教育社会学理论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通过教育社会学的支撑,可以加强公共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功能,关注教育差异与社会分层现象,以及学校环境和资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这些理论支持和指导将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推进和提升。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思想道德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思想道德与人格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参与意识,促使其形成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展示团队合作、互助友爱、竞争公平等品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身体锻炼,塑造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品质。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学生需要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地克服困境。此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很多体育项目都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团队活动的参与和合作,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还可以学会倾听与沟通,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和协调能力。总体而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思想道德与人格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意义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体育活动往往需要多个人合作完成,例如篮球比赛需要球员之间的密切配合。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在工作与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素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个人发展,更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通过参与团队活动,学生们能够体验到集体荣誉和集体责任,学会关注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出社会责任感。这对于他们将来作为一名公民和社会成员的责任担当和社会参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意义重大。通过体育课程,学生们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协作和沟通,培养出团队合作素养;同时,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集体的荣誉和责任,树立起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和能力,也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价值。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价值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课程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运动技能,更应该重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学生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和改善与久坐、静态学习相关的健康问题,如近视、肥胖等。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调节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规范的训练和比赛,学生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执着的毅力和合作精神,全面发展自己的身心素质。另一方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影响。体育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体育运动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协作、分享与竞争,这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协调的能力。体育课程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此外,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学生能够增强自我管理、规划和自觉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建设可以通过体育课程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促进校园内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互助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氛围。此外,体育课程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缓解学业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理论框架的构建,厘清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支撑,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脉络。同时,也深入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明确了其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继续深化理论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确保其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同时,也需要关注大学生体育参与的需求和变化,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本文系2023年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思政专项)“立德树人视域下西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2023-30)阶段性成果。作者朱亚成系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全国教育规划项目主持人、《四川体育科学》编委兼外审专家,主要从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高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