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快讯>正文

培养留得住干得好的乡土人才

时间:2024-10-23 11:44:05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耕读教育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作为具有76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老校,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成果丰硕,学校始终坚持“耕读互融互促,德能共育共生”理念,培育出特色鲜明的“耕读文化”,打造出乡村振兴“大思政课”,系统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乡土人才。

丰富耕读教育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耕”主要指农业生产,而“读”主要指文化学习。这种传统认知,割裂了“耕”与“读”的深层内涵和辩证关系。学校在深入研究“耕读精神”内涵后认为,“耕”是农业生产,也可引申为脚踏实地的所有专业实践,具有“耕耘”的广泛意义,是实践式的“读”;“读”是文化学习,也是基于实践并对实践本身及人生与社会的理解和解读,具有教育的广泛内涵,是认知式的“耕”。二者既相辅相成,又互为促进,共同成为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径,成为专业情感、劳动精神、文化美感、济世情怀的培育载体。

学校扎根农业,始终勤耕重读,耕读文化被深深烙印于师生心田,成为一种方法论自觉,激发起师生强农报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学校将耕读文化建设列入“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特色耕读文化建设也为学校获得教育部“一校一品”校园文化项目、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等殊荣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凝练耕读精神理念

学校赓续耕读教育血脉,凝练形成农职特有的办学理念。学校办学定位中的“立足北方大农业,对接区域产业群”,教改理念中的“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季节转”,基地建设理念中的“为农业提供生产模式,为农村提供发展模式,为农民提供生活模式”,学校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追求卓越、自强不息”,以及校训、教风、学风等系列办学理念,都鲜明体现了崇农务实、知行合一等耕读教育精神,成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导向。

学校建立“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师生参加各类竞赛奖励办法”“创新创业学分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成为落实耕读教育、打造耕读文化的有力保障;总结形成的耕读融通、产学研用一体、育训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获得12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打造的“劳动周”“劳动月”“红旗大集·爱心助农”“青耘中国·电商助农”等志愿服务项目,成为省级志愿服务品牌。

营造耕读校园文化

学校抓住积淀下来的优秀耕读文化、耕读精神,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广泛开展耕读教育认知,从学生手册到校园“游历”,学生从理念认知、精神传承、文化信仰等方面全景感悟耕读教育。成立劳动社团“耕读社”,劳动教育清单专设“耕读教育”模块,从耕读认知到特色耕读实践项目,将“勤耕重读”的理念融入日常、做在平常,教育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构建丰富的校内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学农实践基地和农耕文化园等资源、场所,以“讲解+演示+考察+体验+实践”方式,组织学生沉浸式考察参观,以“读”致“知”,以“耕”促“行”。耕读教育有机融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荣获“辽宁省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近年来,学校投入上千万元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有师生自行设计建造并体现“劳动创造美”的“校园景观大道”,写满创业故事和“产学研用”耕读一体的辽峰葡萄园、兰蕙园等校内实训基地,汇聚历史记忆与沉思的“农耕文化园”,体现强农兴农、大国“三农”情怀的农业校史馆,展现力耕不辍精神的“奔牛”雕塑和教人求知的“启迪”雕塑,彰显现代农业文明的校内主题公园“农锦园”“农梦园”等,使农耕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中,通过熏陶浸润,凝聚文化共识。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让学校成功跻身国家3A级风景区行列,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荣膺“辽宁省最美校园”的高职院校。

拓展耕读实践载体

校企合作建立的1000余亩校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忆江南农业科教园,内设葡萄园、大榛子园、梨树园、桃树园、杏树园等果树园以及蔬菜园、农作物园等种植类特色园圃,同时还有鸡场、猪场、牛场、鹅场等养殖类场所,为学生开展校外耕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校内建有占地面积1108亩的教学服务型、科研主导型、生产实训型、自主创业型系列实训基地101个,具有承载项目功能的实训室、工作室145个,校园里满是活跃在田地里、实训场中开展研究与实践的师生身影,展现出农耕文明之美,胸怀勤耕重读、兴农报国之情。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年均参与志愿服务的师生超4000人次。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43项,获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43项;在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2项,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63项。学校毕业生一直以“职业素质好,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受到社会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涌现出一大批农事企业家,一大批学生毕业后引校企资源入乡并带动乡村共同致富,一大批毕业生借用校内资源孵化生成引人瞩目的创业典型,为农村留得住人才、留得住产业、留得住乡愁作出贡献。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