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大形势下,前所未有地被置于聚光灯下。
一、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单独一个部分提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入思考和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如何赋能共同富裕,当下尤为紧迫和突出。
从助力经济发展的维度来看。把“蛋糕”做大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在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兴邦大计的关键。
现代化产业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工匠型人才,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职责,任重而道远。而当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从增进民生福祉的维度来看。观察共同富裕的推进程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低收入群体规模依然偏大,有6亿人每月收入低于1000元。究其原因,劳动力技能单一低端、受教育程度低、工作不稳定大大拉低了该群体的收入。
我们做个假设,如果这6亿人掌握了一些为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那他们的收入会大为改观。在工业物联网、数字车间、芯片等领域,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工人的薪资,远超平均收入就是例证。
因此,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劳动力平均水平,不仅能给个人带来收益,也能促进产业发展,最终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三层价值的打通,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优路径。
二、职业教育改革亟待进一步发力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动,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的意见》《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2021年首次以党中央名义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颁布施行。可以说,中央接连打出一套“组合拳”,释放出强烈信号——职业教育已经步入提质提效的快车道。
但是,顶层设计层面的发力,与推进落实层面的乏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一是落地不细不实。一分部署,尚需九分落实。把蓝图变成美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职教高考,本来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畅通学生升学通道的关键改革点,但是在落实过程中,一方面没有真正做到与“普通高考”同等地位,制度设计时依然存在歧视问题;另一方面由省级统筹各省的“职教高考”,由于缺少顶层考试制度和标准建设,各地出现僵化应对、执行不到位等情况,远未达到政策预期效果。
二是督导评价未切中要害。现在一些地方在考核职业教育质量时,还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办了多少学校、招了多少学生等浅层指标上,没有以学习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而真正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没有真正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三、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眼下,职业教育改革,已经跨过水流平缓的“浅滩区”,来到波涛汹涌的“深水区”。“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坡路更陡。”针对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个人作为多年职业教育从业者,诚心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
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个方面。省级政府应作为职业教育制度的执行主体,不应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设计主体。
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改革推进领导小组,由副国级领导亲自督导,亲自推动,优化整体布局,统筹各方力量、各个领域一体化推进。改变目前由各个省(市、自治区)主导的局面。组建一支既懂理论、更有实战经验的应用型专家队伍,避免让那些只知坐而论道、闭门造车的“理论家”成了操盘手。
加速职普融通和融合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污名化严重,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误解,社会上对职教生也存在用有色眼镜看待的现象,就连学生本人,一旦上了职教学校,由于断绝了上大学的希望,有的也自暴自弃,感觉低人一等。
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最重要的是因势利导,在横向融通和纵向畅通两个方向同步发力,国家层面已经在着手布局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的横向融通,同时,要畅通职教学生升学的通道,打通断头路,破除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障碍。让职教生心里有希望,胸中有梦想,看得到未来。
从政策和立法层面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实操层面,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当前职教高考生只能考取本省少数的二本和专科院校,无缘一本及985名校。这种人为的在制度设计上把职教高考生挡在了一本及985名校之外的现状不破除,职业教育被歧视的现象就不会消失。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本及985高校的应用型专业能面向“职教高考”招生,职教生也有机会上清华、北大等名校。
深化职教高考制度改革
国家开始启动的“职教高考”制度,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项制度的推行,将巩固提升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地位。要真正把好事办好,让制度彰显红利,就要对职教高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切不可走偏。
建议建立与“普通高考”同等地位的全国统一的“职教高考”,且各大高校的应用型专业同时面向“普通高考”和“职教高考”等额录取考生。
具体来说,就是完善“职教高考”的顶层设计,建立全国统一的“职教高考”,加强考试制度和标准的建设,联合各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专业课的考试内容及课程大纲,并且每年进行更新,以确保专业知识不过时,发挥好指挥棒作用。
同时,对高校所有专业进行“学术型”与“应用型”区分,“学术型”专业只面向“普通高考”录取考生,“应用型”专业同时面向“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录取考生。
倘若,全国高校的应用型专业面向“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各录取50%的考生,就不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只去读高考,成绩差的学生读职高的现状。
届时,学生将评估哪条渠道更容易考上名校,那么对学生来说,竞争少的渠道必然会成为首选,以此促使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选择职高,在生源质量上最终实现高中与职高的均衡,这样不但实现了政策上的平等,有效消除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同时进一步降低社会对中考“普职分流”的焦虑,更好地达成双减效果,一本及985院校也不会那么排斥招收职教高考生。
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平行平等之日,正是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之时。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管办评分离”。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不但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企业获得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建议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重点是强化几种思维:一要接地气,要把国家要求与地方实情结合起来,坚持结果导向,把实际效果作为衡量指标,不说虚话、不说大话。二要连天线,把顶层设计的各项任务要求分解、体现到考核指标中,保证各项政策都能真正落地实施。三要精准化,建议设定量化的考核指标,比如,把“专业对口就业率”作为考核指标,而不是提出一些泛泛的要求。
加快教学、教材、教师三教改革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站在时代前沿,加速教材更新,改变目前存在的职业高考教材滞后、考试大纲滞后的问题。
考试内容是教学内容的指挥棒,如果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职业院校开设的教学内容、教材势必也会落后,造成所学知识过时,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从而加深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这是在误人子弟。
以某省职教高考为例,考试内容已是十年前的专业知识,教材内容也严重过时,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无奈学习过时的知识,考完试还得重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所学所考不能为所用,造成了极大的时间精力浪费。
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待遇,专业课教师的待遇要对标具有一线企业5年工作经验的岗位薪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优秀的行业人才任教,教出真正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学生。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职责,更直白地说是为企业输送人才。而职业教育离开了企业的参与,培养的学生必然会出现供需脱节问题,出现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匹配的技能人才的局面。
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当下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并未有效解决。究其原因,是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如果企业对教育类项目的投资缺少政策安全感,自然对参与或投入更多资源不积极。
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在法律层面已经允许企业举办营利性职业教育学校,但同时也强调要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对于“公益属性”的理解,不少地区的行政主管部门是以“是否营利”为判断标准。
广义的公益性项目是指为社会大众或社会中某些人口群体的利益而实施的项目。而职业教育能够促进人们就业,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本身就是一项大大的公益事业,符合政策强调的公益属性。因此要做好职业教育还需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解放思想,给予企业投资职业教育项目足够的政策安全感。
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共同富裕,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功在当代利也在当代。
注:以上仅为个人谏言观点,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各方海涵,我等采石之人,当怀建庙堂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