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1973,我的上海之行

时间:2022-05-16 10:49:27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人生60年,去过很多的国家,到过太多的城市,拍过无数的照片,而我偏偏记住了50年前的一次上海之行,画面一直留存在记忆深处,有声音,有图像。

  在苏中、苏北地区,人们说去上海,习惯说“上上海”。上者,去往高地也。

  1973年,我刚好10岁。叔祖父王庆旺,他是祖父的堂弟,突然提出带我去上海玩玩。当时正值暑假,叔祖父的三个子女都已长大,但没有成家,家里没有小孩。

  那年头,像我这么大的农村孩子,最多就是到附近沈灶小街(公社所在地)转转,去东台县城的也很少很少。上上海之前,父亲多次从上海带回来过饼干、面包、苹果,我总认为上海那地方全都是小商店,就像大队的“经销店”。

  记得那天夜里,母亲喊我,我一跃而起,其实大半夜没睡着,兴奋的。简单吃了点东西,4人组成的自行车队出发了,这是当年的最高配置。叔祖父和我,分别坐一辆自行车。另外两辆自行车,驮着我们的行李。第一站是三十公里外的海安县汽车站,在那里乘坐6点钟的第一班汽车。10点半到达南通港,转坐东方红4号轮。当天下午5点多钟,终于到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

  那时的路况不好,汽车速度很慢,每小时不过30公里。车子摇摇晃晃,大人们都晃得瞌睡起来,而我,好奇地瞪大眼睛,看窗外一路的风景。坐轮船时,更是兴奋,四层,哪里见过这样的庞然大物!更为壮观的是长江。以前听说长江,课本上看过长江大桥,第一次“坐”在长江上,周身热血沸腾。轮船从吴淞口进入黄浦江之后,两岸的景象令我目不暇接,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堆积如山”,煤炭、砂石、陶瓷制品,还有西瓜等各类农副产品,都像小山一样堆着。那年那月,家里一年到头,难得有一只小西瓜进门,一般还都是全家人分一角尝尝,哪知道城里“长”了这么多西瓜!

  下了轮船,我的脚更走不动了。外滩的大楼林立,金陵东路上两层高的长廊,各式各样商店的招牌,扑面而来。后来,在南京路上,傻乎乎数过国际饭店的24层,当时是国内最高的建筑。我还去过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数数那里一共有多少个门。

  在叔祖父家待的那50多天里,印象最深的是大上海吃不完的美食。每天早晨,我总是第一个起床,跑到巷口吃一只烧饼,叔祖父提前跟人家预订的。大人们起床后,又买回来豆浆、油条,我再跟他们一起吃早饭。早餐后,经常跟叔祖母去菜场,再到“红房子”买些其它食品。每天下午,大人们下班时会带点酸梅汤和汽水。喝汽水,感觉气泡“扎”嘴,我喜欢喝酸梅汤。上海的红烧大排是最好吃的。我记得上海红烧肉、红烧大排跟乡下的制作方式不同,先把切好洗干净的大排、猪肉放在调料里面浸泡,几个小时后取出来,在油锅里面煎,捞出来,把油倒出,再把原先的调料倒进锅中,加冰糖,小火炖煮,出锅时没有什么汤汁,全是干的,亮晶晶、黄灿灿,特别好吃。有一次去西郊公园,叔叔买了一块“光明牌”冰砖给我吃,感觉特好吃,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暑假快结束时,叔祖父准备了许多食品,印象最深的是油煎带鱼。过去没有冰箱,油煎之后,带鱼保存时间长……那次回到乡村,小伙伴们不断追问我:上海是个什么样子?我一次次地重复讲述,一次次的回忆温暖。那个年代,人们没有报纸、电视可看,对外面世界的了解,都靠亲历者口口相传。

  后来,学生时代的我,又多次一个人去上海。那时,我已经可以手绘上海核心区的地图。我喜欢深度游,从外滩沿南京东路、南京西路一直走到延安路,再乘20路公交车回到起点,欣赏上海的城市美景。外滩那么多的大楼,是一块块大石头磊起来的,还有那高耸的罗马式的石柱,上海市政府(现汇丰银行)前面的台阶、一对石狮,那个高大的穹顶,都十分壮观。那时的我,好奇许多建筑的外墙红砖是那样的光亮漂亮,不像我们老家砖头那样粗糙。后来知道了,那是外贴的面砖。

  在大上海,我同时着迷于各类商店的招牌。几乎所有商店的店牌都做得十分精致,每一个字都写得那么好看。“培罗蒙西服”、“吴良材眼镜”、“亨得利钟表”店牌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对上海街道两旁的人行道和商店门口的走廊,印象也很深,整齐,美观,大气,上档次。金陵东路两层房子高的走廊连成一条线,南京路、淮海路的人行道宽阔整洁舒适。多少年后来到南京工作,总感觉当时新街口商业区的人行道缺少统一规划,核心的新百门口与中央商场门口、还有新华书店门口的人行道是各铺其道,风格各异,既不便于通行,更不美观。当然,现在早已有了改观。

  上海人的穿着之美之时尚,更不用说,印象中,天南海北的人们要买时尚流行的衣服鞋帽,都要跑到上海去。后来一段时间,人们购买结婚用品,首选城市也是大上海……

  50年前的上海之行,50天的上海生活,让一个乡村少年发生了许多不经意的蜕变。直到好多年后,我走上教育管理岗位,曾经种下的美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5年,我在金陵中学岱山分校建设园林式校园时,总是想起上海的建筑、道路和绿化。校园里“三本石书”、“四大景园”,都以石头为主角。岁月无痕,唯石能言。记录学校发展的重要文字,刻写在石头上,“勒石以铭,永勖后昆”。

  2018年,在金陵华兴实验学校开建欧式喷泉时,原来的设计,水池四周是用砖头砌墙,外挂石板,方案被我否定了。我建议他们用整块的石头围成一圈,这样一百年也坏不掉。其实,我的石头情结,源自外滩的建筑群。华兴校园“仁爱厅”的大门,也是受到南京东路和平饭店旋转铜门的启发,用紫铜浇铸,上面有书法家题写的校名,有学校的logo,十分精美。

  2020年,金陵中学岱山分校东校区启用之时,我们更加注重“每一面墙都说话”,特意设计一面“金中文化墙”。墙上有“诚真勤仁、求真博爱”校训,有金陵中学建校130多年间各个时期校长的代表,有以陶行知为首的人文大师和以吴仲华为首的28位两院院士的杰出校友……瓷砖烧制,美观大气,展示了金中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从业40年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培育。教师被喻为园丁,那么,美的种子,不但要及早种下它,还要时时呵护它。(作者:金陵中学岱山教育集团董事长 王敬怀)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