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新时代考古学论坛:“河洛考古的新发现与新展望”高层论坛在洛阳师范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市各博物馆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论坛。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主流,洛阳师范学院非常重视文博专业与考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余杰在致辞时指出,今年是我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洛阳作为考古资源大市,在中国百年考古史中一直走在前列,取得多项重大发现,洛阳市文物局愿与洛阳师范学院加强合作,推动河洛地区考古事业的新发展。
大会主题发言环节,由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毛阳光教授主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站长、隋唐城工作队队长石自社副研究员作《隋唐洛阳城考古工作新进展》的报告,回顾了六十年来隋唐洛阳城的发掘历史,介绍了近年来在宫城区玄武门和里坊区正平坊所取得的新成果以及未来遗址保护工作的重点。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副研究员作《二里头都城规划新探》的报告,介绍了二里头62年来的考古发掘情况,尤其是从最早的宫城、最早中轴线布局的宫殿、最早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国家祭祀区、最早大型围垣手工作坊等遗址的发现,体现出二里头方正、严整、有序的布局,社会阶层等级划分严格等情况,这些都是其进入王权国家的标志。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工作队曹慧奇副研究员作《“水利粮丰”——偃师商城遗址近年田野新收获与新思考》的报告,介绍了近年来偃师商城遗址的发掘情况及小城、墓葬、囷仓、水道方面的新收获,以及自己对城址布局的新思考。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工作队队长刘涛副研究员作《汉魏洛阳城宫城考古新发现》的报告,回顾了汉魏故城的发掘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宫殿区太极殿和显阳殿的新收获,对太极殿宫院结构演变与布局的新认识,提出了未来发掘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研究员作《洛阳考古的回顾与展望》的报告,系统回顾了洛阳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考古、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五代考古、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考古的成果,并对未来洛阳不同时期考古工作的重点与思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二研究室主任樊温泉研究员作《百年考古话仰韶——仰韶文化新发现》的报告,详细介绍了仰韶遗址在河南的分布和分期,最新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尤其是双槐树河洛古国的情况,并对仰韶文化的本质意义及其所处时代进行了深入剖析。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主任王咸秋副研究员作《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的考古新收获》的报告,介绍了洛阳东汉帝陵的分布情况以及洛南白草坡陵园区最新的发掘情况。
在第二阶段的大会发言环节,洛阳博物馆原馆长高西省研究员作《从考古发现看洛阳地区西周青铜器的文化归属》的交流发言,通过对洛阳考古发现西周青铜器的文化因素及含族徽铜器族属的分析,认为洛阳西周青铜器的文化因素,包括来自商人氏族及商移(遗)民青铜器,从关中西部迁移到洛邑的周人铜器,原居的夏遗民铜器,北方小方国及其部族铜器等,是洛阳特殊地理位置的集中体现。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刘斌副研究员作《走出国门的洛阳考古》的交流发言,通过自己在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考古发掘成果与自身感受,谈了考古工作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展示了中国学者在国际考古学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张鸿亮作《洛阳朱仓东汉陵园遗址出土空心砖相关研究》的交流发言,介绍了朱仓东汉陵园遗址使用空心砖的情况,并分析了空心砖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纹饰。之后,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的专家学者相继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围绕“河洛地区考古的新发现和新展望”这一主题,针对河洛地区最新的考古成果和动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凝聚共识,对于梳理河洛地区丰富的考古成果,展望河洛考古发展方向,推动河洛考古新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