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祈祷2020这个多舛的年份快点远离的时候,它真的就离我们而去了。站在2021的门槛回望,其实,我们何尝不应该感恩、感谢这一年的所有经历呢——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疫情汹涌,让我们更珍惜健康;经济危机,让我们更珍爱工作;世界纷乱,让我们更珍视和平;活着不易,让我们更珍待生命。
这一年,在经历了漫长的“宅家学习工作模式”之后,学校大门终于得以再次打开。我们重新认识生命,重新审视教育,思考如何把家长交给学校的“健康的孩子”通过教育活动变得“更健康”。疫情之下,“测温”“洗手”“消毒”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必选“程序”,“排查”“统计”“填报”成为老师们不折不扣的“八认真”“九认真”。课堂从“线上”到“线下”的“神转移”,作业从“口头”到“簿本”的“软着陆”,这些从来没有任何“参考书”的操作都没能把老师们难倒。一切居然有条不紊起来。于是我们惊讶地发现,孩子们更爱洗手了,戴口罩也养成了习惯,更加注意环境的整洁和自我管理了,整班性因流感放学的现象也少了甚至没了。老师和孩子们居然都更健康了。更重要的是,世界疫情的风起云涌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出了公民责任,读出了家国情怀,读出了民族自豪,也读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忧患。
这一年,逆行的医务工作者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和泪点。其实,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行业的公民都恪尽职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如果每一个老师都是“好老师”,那么,每一个学校都是好学校——一如我们的“石梅”,这所始于1720年“游文书院”的老学校。这一年,我们继续学做“书院里的先生”,我们坚信“文化的力量”,将书院300年的历史融化进“百年芳华”的书页里;我们坚持“道德的方式”,把教师发展与生命修炼融为一体;我们坚定“课程的行走”,把育人的智慧转化为生动的“小院士课程”。“和善、悦纳、睿智、大气”的石梅先生,每一位都兢兢业业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职奉献,每一位都比过去更忙碌,更辛苦,但都毫无怨言。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生学习”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着“有理想信仰、有道德情操,有丰富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标准,老师们“眼里有亮光”“肩上有担当”“腹中有诗书”“心底有仁爱”。
我突发奇想:假如有一场抗拒不了的变化突然需要老师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们书院的“先生们”会不会像医务工作者毫不犹豫地逆行那样责无旁贷地站在最需要的岗位上?
我想,一定会的。石梅的学校文化是大气优雅的,是对知识的尊重、对教育的敬畏,对家国情怀的责任与担当,是一份历经磨难不退缩,万般磨砺方显本色的胆识与精神。教师,除了是一份维持生计的“职业”,更是唤醒良知、医治人心、挽救灵魂的伟大事业。石梅的先生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向书院300岁的生日送上自己隆重而独特的礼物。
这一年,全世界抗疫,每个行业、每个人都被裹挟。不少人在这次的疫情“大考”中倒下了。有形的病毒要人性命,无形的“病毒”吞噬灵魂。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的教育经历中也许缺少磨砺与撞击。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无论顺境逆境,都要活出生命的意义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如何走出学校“立德树人”的校本路径,我们的回答是“以礼立人”“以劳润德”。以世界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我们以“礼文化”“新劳动”浸润学生的学校生活,历练学生生命的“韧劲”。在师生共同体验的活动中滋养精神、沉淀思考,以人育人、共同成长。这一年,“开放的校史馆”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游文书院”公众号更新升级,已推送百多位石梅先生、石梅校友的温暖介绍,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这一年,学校正式向国家商标局申请了“游文书院”注册商标。游文书院“四照堂”和“清晖阁”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不久应该也可以敞亮地打开,成为石梅学子的课程基地。
这一年的疫情“暂停键”,让习惯以固定思维应对的人们不知所措。很多工作没有了参照,惯性思维系统停滞。现实逼迫我们打破定势,重新出发。思考的起点必定是“问题”,实践的根据必定是回到“原点”,回到“初心”。疫情之下如何更好地整合技术激发学生真正的“学”?“书院小院士”特色课程如何顶层设计?“以劳润德”项目怎么深度推进?智慧校园、义务教育管理特色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等的创建如何统整指向到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追溯这些问题的源头,叩问教育的本真价值,让我们更好地思考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的彼岸何在。
这一年,其实只有“大半年”,被疫情消耗的时间要在剩下的大半年的里争取回来,我们马不停蹄、如履薄冰。我们向“生命的本能”要自信,向“成长型思维”要勇气,向“内省吾身”要动力,向“先生团队”要胆魄,向“专题阅读”要智慧……我们更加勤奋地工作,萃取着教育生命的激情。于是,今年我们的成长特别厚重:我们不仅努力地活下来了,而且活得更加坚定与自信。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诗人的句子热得发烫,仿佛专为今年的我们而作——风云变幻中也许我们的歌声不够嘹亮,但却是发自肺腑的、执着的声音。
2021,让我们祈祷多一点阳光,少一点疼痛,让生命更加舒展,也让我们的歌声更有力量——但如果,未来还有痛,我们也一定知道该何去何从。
(本文作者:顾丽芳,常熟市石梅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教育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