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在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和福州市古琴研究会的支持下,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里的闽派古琴传承美育基地“则徐琴社”正式获得授牌。这是同光琴派进校园推广的一个重要节点——古琴美育不仅在市区,在乡村也有了接力点。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清代时发展形成了九大琴派,分别为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浙派、闽派、九嶷派、诸城(梅庵)派、泛川派、岭南派。其中,闽派古琴以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见长,发展丰富了中国古琴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光琴派的传承与林则徐也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交集。早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林则徐与同光琴派祖师许赓皞、名儒谢章铤等人就经常或抚轸操缦、互相唱酬。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之后,同光琴派更为此壮举谱出著名琴曲《风云会》,与历史共振,发出了摄人心魄的金石之声。
“同光琴派”,也称“同光闽派古琴”,福州闽派古琴(“福州琴派”)源于清代福建早期的两个词社梅崖词社和聚红榭词社,社梅崖词社由许赓皞建立,聚红榭词社则是谢章铤建立。这两个词社是福州闽派古琴艺术爱好者交流的地方,如许赓皞、谢章铤和林则徐等人经常在这两个词社聚会,进行琴学的交流切磋。许赓皞和谢章铤是福州闽派古琴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填词方面各有观点。许赓皞认为“填词应该符合音韵,符合音韵应该做到了解汉字。而要做到填词得心应手、听起来悦耳、表达的意境精妙绝伦的前提是熟练掌握各种乐器。这样填的词的美妙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而谢章铤填词则要符合“主张性情、重视音律、充满雅趣”三要旨。对福州闽派古琴影响深远的另一位琴师是何振岱,他师从谢章铤,他融合了谢章铤理学思想、禅宗临济妙湛禅师一脉的思想、渗透融合到古琴研修中去,创立了道禅琴研修体系,晚年开创寿香社,在“觉庐”“宛在堂”收了数十名弟子,将福州闽派古琴发扬光大。其中弟子“福州八才女”将福州闽派古琴艺术传承陈炳铮,成为了著名的琴学家。现今的闽派古琴传承人李皞向陈炳铮先生、吴飘隐先生、周鹤林先生、陈长林先生学习闽派古琴,多年来李皞在福州各大中专院校传授闽派古琴。福州闽派古琴(“福州琴派”、“同光琴派”或“同光闽派古琴”)就是通过这样的师承方式将闽派古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2015年,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政府颁发第三批非遗项目-闽派古琴(福州)、2018年福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第五批非遗项目-闽派古琴(福州);2015年,福州市文新局颁发闽江学院闽派古琴传承基地为“市级非遗项目示范传承基地”,2019年,福建省教育厅颁发闽江学院福州闽派古琴传承基地为“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同光琴派代表性人物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陈宝琛十三岁中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同治七年(1868年)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年)授编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陈宝琛又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陈宝琛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清帝宠信。
王真(1904~1971),民国“福州八才女”“十姐妹”之一,何振岱弟子,字耐轩,号道真,又号道之,自署道真室主人,生于福建福州。毕业于北京培华女校。祖父王羹梅是清道光举人,任广东知府。其父王寿昌是口译《茶花女》第一人。王真是他的长女,排行第七,人称七女。寿昌《书真闲二女》诗曰:“吾家真与闲,赋性颇奇特。从不理针线,而乃耽文墨。偶论及婚嫁,愤怒形于色。谓父既爱女,驱遣何太极。嫁女未成才,无异手自贼。请观古及今,男女讵相敌……”说的就是当年王真与王闲姐妹俩不理针线耽于文墨的事。
叶可羲(1903-1985),民国“福州八才女”“十姐妹”之一,何振岱弟子,字超农,号竹韵轩主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家住塔巷,船政名人叶伯鋆侄女。
陈懋恒(1901-1969),笔名陈樨常,字稚常,又名珊,号荔子,福州螺洲镇人。出身于福州螺洲陈氏家族。这个家族最有名的当数溥仪皇帝的师傅陈宝琛,陈懋恒是陈宝琛的二弟陈宝晋之女,因此幼承家学,擅长文史;1928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师从顾颉刚和钱穆,被顾颉刚称为“一代才女”,在京期间撰著《明代倭寇考略》、《春秋考异》。先后执教于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上海美专等校,与中国女子画会陈小翠、陆小曼、周炼霞等女画家交往甚密。
陈炳铮,男,1928年6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一代闽派琴瑟、吟诵宗师。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州市古琴研究会荣誉会长。陈炳铮受家传影响,幼时起就喜爱民族音乐,学习了诗词吟诵,民族器乐(古琴、古瑟、洞箫、笛子、二胡等)的演奏技巧,后又学会了作曲。陈炳铮古琴、吟诵师从薛念娟、刘蘅、王真、王德愔等“福州八才女”“十姐妹”。
从20世纪50年代,陈炳铮致力于诗词吟诵、琴歌艺术的研究与发扬,至今已为中国古典诗歌谱曲1000多首,通过报刊、广播、磁带、影视、演出等发表。代表著作有《陈炳铮文集》、《吟赏楼曲谱》(CD光盘版)、《秋月幽兰》(个人作品CD专辑)等等。著名文学家冰心先生称赞陈炳铮吟诵和古琴作品为“诗心觉音”。
现有国际台、中央台等20多家电台已制作或直播介绍其艺术作品的节目50多道,播出200多首,部分节目还为全国三四十家地方电台转录使用。多次参加国际性文化艺术交流。曾在包括新加坡、北京的各地演出70多次,其中13次为专场。中国新闻社1983年10月10日所发专访电讯称其音乐作品“曲调使人摄魂动魄”。作品多次获奖,并流传到日本、东南亚、欧美、港、澳、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参加基地授牌的福州闽派古琴传承人、福州市古琴研究会会长、闽江学院副教授李皞表示,福州闽派古琴在林则徐祖居地福清市岑兜建立美育基地,也是对历史与传统的呼应,别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