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M2/GDP的误导

时间:2020-03-18 10:34:26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作者 徐芃翌

  M2/GDP被炒得很热。许许多多的人都在用它来分析和认识经济状况。殊不知,只要你用它来分析经济,你就在理论上走入了歧途。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揭开它对经济分析的误导。

  一 误导与质疑

  M2/GDP指标最早由麦金农(Mckinnon)于《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 提出,用于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金融增长及金融深化的差异,结果显示, 在一国某些阶段,金融自由化政策与金融深化提高了一国的M2/GDP比值。但这种结果也只有在同一经济体内具有有限的相关性。随着研究的发展,更加显现出它的各种不合理。

  首先这一理论根本不适用于国家之向M2/GDP比值的横向比较,比如美国等金融自由化程度较深的国家,该比值并不高。发达经济体金融发展充分,货币化程度高,按传统经济理论其M2/ GDP应当更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应相对低一些。但事实显然与此相悖,一国货币化程度与其M2/G D P高低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金融深化理论将M2/GDP视为金融深化的表征,并以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来解释M2/GDP的持续上升。但事实与这种理论相反,M2/GDP竟然越来越难以表征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美国、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金融深化程度都要远超中国,但其M2/GDP则明显低于中国。

  实际上我们找不到金融经济发展就会导致M2/GDP持续上升的证据。

  按照货币数量论,M2/GDP的极值应该是1。可是实践中许多国家M2/GDP都大于1。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表明,M2/GDP指标所反映的信息本身也是含糊的,并不具有特别的含义。

  也许我们不必浪费时间去探究用M2/GDP表征经济特性的错误,既然知道它是错的,抛弃它就是了。但事情没这么简单,总有一些人为了自身的知名度,要拿M2/GDP煞有介事地说事,还妄想用来指点货币政策。

  2013年我国有一批经济研究者掀起一股批评央行货币供应过度,并断言中国经济马上就要崩溃。一时间吵得很热闹。他们用的就是M2/GDP。他们不知道为什它能标识货币供应质量。而是毫无理论根据武断地用M2/GDP来判断。根本拿不出M2/GDP合理比值的理论根据。于是就拿中国和美国比。毫无理论根据武断地用美国的M2/GDP作标准值,认为高于美国的M2/GDP就是危险值。

  对于这种舆论,当时的央行行长周小川淡定地回答:中国的货币供应没有过量,中国经济也不会崩溃。当然历史已经验证周小川是正确的。但是周小川也拿不出反驳的理论根据。他的判断是来自于经验和悟性。

  错误的理论指导下的舆论实际上是对政策的干扰。我们不得不为了抵制M2/GDP的误导而分析一下它的荒谬。

  二 重新解读GDP

  己有的对M2/GDP错乱的分析集中在统计口径、经济货币化进程、金融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机制。也就是从各种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来分析。从没有人怀疑M2/GDP本身就是一个伪定义。

  “重新”是对己存在的事物进行更新解读。要展开M2/GDP中的GDP才能看到它的荒谬。我们需要对已有的GDP进行不同的于传统经济学立场的分析。

  要进行这种分析必须站到“经济学乖论”(以下简称“乖论”)的立场上来。

  GDP一直被默认为一国的财富和经济实力。使用M2/GDP来分析货币供应是否超量时,就是将GDP视为一国的新增总财富。在这个基点上,“乖论”有完全不同的观点。

  “乖论”在其主要著作中提出了重新认识GDP。从“社会财富是含有劳动价值的物质使用价值。(实物和实物资产)”的定义出发。将GDP分列为几个实质不同的项。见下图

image.png

  ① A、B、C 三项总产出归为“财富增加项”。ABC 三项统计出的

  是社会物质财富在统计期内实际增加的数量。它能反映出经济体的真

  实财富实力。也只有这个数量才是经济实力的标识。

  ②D、E 两项总产出归为“财富流通项”:D、E 两项统计出来的是社会物质财富在统计期內流通的程度。社会物质财富在流通中没有丝

  毫的增加,只有产权的变化和物理位置的改变。钢材从钢厂运到汽车

  制造厂或造船厂,产权由钢厂转变成了汽车制造厂或造船厂。存放位

  置由钢厂成品库变成了汽车制造厂或造船厂材料仓库。 小麦的存放地发生由农场——粮仓——面粉厂——面包坊—— 消费者歺桌的系列变化是由运输业加批发零售业完成的。同时同样发生的是小麦产权变化。

  商品的这些运动都会产生GDP统计量。

  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服务对象是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多则 D、E 总产出数量就大。反之,物质财富少则 D、E 总产出数量就少。“财

  富流通项”与“财富增加项”总是自动地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所以“财富流通项”的数量可以反映出“财富增加项”的大小。

  F、G 两项总产出归为“货币金融项”。金融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是对 GDP 统计概念认识混乱的主要区域。被GDP统计的有金融服务收入、借贷利息收入和部分投机收入。

  H、I、J 三项总产出归为“幸福指数项”。这三项统计的是民 生服务业的总产出。总产出高表示服务业发达,社会能为民众提供较

  多的服务。反之能为民众提供的服务就少。享受服务的多少代表民众

  的生活幸福程度。民众能更多的旅游、娱乐、去歺馆消费、看演出、享受更便捷的公共服务,是一件幸福的事。在各种服务的提供和享受中,货币发生了移动。但仅仅是货币持有者的改变。甲的支出就是乙的收入。货币在移动中既没增多也没减少。同样社会财富也无增无减。

  经济生活中被重复占用的货币也会在 GDP 中重复统计。例如旅行社从旅客手中获得货币被计入 GDP,它用这些钱购买汽车又会产生卖方利润被计入 GDP。经济越活跃,货币重复占用和重复统计就越严重。所以GDP中这部分数字越大反映经济越活跃。並非财富越多。

  网上流传一则故事:

  这是炎热小镇慵懒的一天。太阳高挂,街道无人,每个人都债台高筑,靠信用度日。这时,从外地来了一位有钱的旅客,他进了一家旅馆,拿出一张1000元钞票放在柜台,说想先看看房间,挑一间合适的过夜。

  就在此人上楼的时候,店主抓了这张1000元钞,跑到隔壁屠户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

  屠夫有了1000元,横过马路付清了猪农的猪本钱。

  猪农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饲料款。

  那个卖饲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赶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钱(经济不景气,当地的服务业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务)。

  有了1000元,这名妓女冲到旅馆付了她所欠的房钱。

  旅馆店主忙把这1000元放到柜台上,以免旅客下楼时起疑。

  此时那人正下楼来,拿起1000元,声称没一间满意的,他把钱收进口袋,走了……

  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可全镇的债务都清了,大家很开心……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但产生了不小的GDP 。

  这个故事中的GDP只反映货币流通状况。並不具备财富涵义。只具备财务涵义。相关债务人的账单上偿清了债务,消除了债务压力。这个GDP並不是货币增值,只不过是1000元货币运动留下的痕迹。

  这个故事浓缩地告诉人们:一个经济体的GDP中有一部分只不过是货币运动痕迹的统计,並非经济体的价值增量。

  GDP 值就是实体经济运行中新增财富量、占用货币流动产生的增值量及其重复使用所产生的增值(货币运动痕迹)的混合数据。“乖论”将这个混合数据分解后,將它分成了两大块。

  一块是量度物质财富的货币。

  生产了汽车、高铁、船舶、粮食、服装、电脑……都要用货币来量度和统计。同时为了实现新增物质财富的市场运动,还必然占用一部分货币並被统计(即物质财富的购买)。这些货币固定地与新增物质财富捆挷在一起。而且这种捆挷也保持某种稳定的数量关系。量度物质财富的货币和为使物质财富能够运动而与新增物质财富捆挷在一起的货币加在一起构成GDP的核心部分。这一块决定了经济体在统计期内新增物质财富和货币增量。这是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的增量。

  另一块由“财富流通项”、“货币金融项”、“幸福指数项”三部分组成。

  “财富流通项”

  物质财富除了被购买还需运输和卖场销售。这里需要占用部分存量货币。“财富流通项”是为实现物质财富的分配而发生服务交易中卖方所获得的收益。整个交易中买方从货币存量中支付给卖方。就整个货币运动而言,卖方的收入就是买方的支出,货币总存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卖方收入中一部分——利润——被统计进入GDP中的“财富流通项”。即各种物流运输公司的利润、各种物质商品的卖场和电商的利润构成GDP中的“财富流通项”。

  “货币金融项”

  信贷利息收入和银行及券商的对外服务收入(其中包含无法区分的投机收入)构成了GDP中的“货币金融项”。这种收入仍然是卖方收入的数值与买方的支出完全相等。货币在这一运动中总量保持不变。运动中发生的是货币从买方手中移动到卖方手中。其中一部分是卖方成本另一部分卖方利润。就是这部分卖方利润构成GDP中的“货币金融项”。

  “ 幸福指数项”

  生活消费(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必然发生购买交易。货币在交易中发生移动。从买方手中移动到卖方手中,总存量没有变化。但交易中卖方一定会发生利润,並被统计到GDP中构成“幸福指数项”。尽管物质消费购买(例如食物)和服务消费购买(例如看演出)对经济的意义有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产生的利润在现行GDP统计中的作用是完全相同的。

  比较“财富流通项”、“货币金融项”、“幸福指数项”会发现它们的共性。

  其一,三项统计的都是交易中的卖方利润。

  其二,三项统计的利润都被视为增值。实际上对卖方而言是增值,对买方而言却是等量的减值。对整个经济而言货币总量不变。将这三项视为总体经济的增值是一个伪命题。

  其三,卖方和买方的位置是非固定的。甲交易中的卖方在乙交易中可能换位为买方。面包店主去听唱歌时他是买方,歌星去面包店买面包时他换位为卖方。无数的交易复杂的买卖方换位,交易中出现大量的卖方利润。它虽然並不意味着总财富增值,却能反映经济活跃程度和流动性充裕程度。流动动性充裕而又合理通胀是最理想的经济运行状态。这意味着经济中有足够的货币进入交易,卖方有利润支撑自己继续经营。

  以上分析显示GDP中两大块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都把GDP中的两块当成同质的东西,所以才会产生用M2/GDP来分析经济。

  从“乖论”的视角,我们用M2分别比GDP中两大块。

  M2/(新增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需要比它数量大的货币数量才能实现在经济中的运动,现有货币存量能否满足新增财富的运动需要就用这个比值来测量。

  M2/(总卖方利润)——借助M2,新增财富发生了运动,运动中同时产生了利润,这些卖方利润並不是增值,只是货币运动中某种属性相同的货币的统计。它反映的是单位利润值需要占用多少M2。也就是反映经济运行顺畅程度,比值越低说明货币利用率越高,反之则货币利用率低。这正是传统经济学赋予M2/GDP的含义。这种赋予是错误的强行捆绑。

  “乖论”认为GDP中两大块的不同质性使我们看到GDP杂混而无确定涵义,所以:

  1,M2/(新增物质财富+总卖方利润)即M2/GDP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分母中两项仅仅是所使用的计量单位相同,但它们是本质完全不同的东西。从“乖论”关于货币二重性的定义来分析,这种本质的区别就是:统计物质财富的货币是有源价值货币;统计利润的货币是无源意识价值货币。它们的不可区分辨别性使人把无源意识价值货币混同于有源价值货币。甚至一部分利润连无源意识价值货币都不是,只是货币的运动痕迹。

  2,传统经济学是用M2/GDP来认识经济整体状况,此中的GDP被默认为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数字。现在我们看到它只单方面描述卖方,弃买方于不顾。有缺失的GDP不能用于反映整体经济状况。

  “乖论”在其关于“经济新陈代谢”的理论中讨论了买方支付和消费在经济中的影响。那不是本文的讨论内容。本文只指出杂混而无确定涵义的GDP构成的M2/GDP没有任何意义。

  用有混杂而无确定涵义的GDP构成的M2/GDP解释经济己被理论和实践证实是荒谬的。我们需要摆脱M2/GDP的误导,回到正道上来。

  认识统计数据的实质,对它们进行研究,找出它们所反映的事实,指导调控经济,这就是正道。

  三 回归正道之一:怎样判断M2是否适量

  尽管各国统计口径有少许区别,M2仍是一个真实的可用于分析的重要数据。对每一个经济体而言,它的M2是否适量是至关重要的。此前,各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调控M2凭借的不是经济理论而是艺术(格林斯潘语)。而舆论界评价M2是否过量凭借的是M2/GDP和通货膨胀率。这是没有正确理论支撑的。

  虽然M2/GDP是个伪命题。如果用M2分别比GDP中的两大块其理论意义是很确定的。

  首先讨论M2/(新增物质财富)。现有货币存量能否满足新增财富的运动的需要,就用这个比值来测量。这是源于“乖论”关于货币的定义:“货币是物质财富的分配权利凭证”。

  新的物质财富产生了必然会增加产权人的产权。这些产权必须用货币表达,这些物质财富需要多次购买才能移动到消费阶段。例如,秋收增加了许多粮食,农场主的产权增了。社会需要准备大量货币收储这些粮食。各级经销商、批发商、代理商、加工商都要备足货币才能实现经营,最终到达消费者餐桌上。所以新增了物质财富后需要多倍于物质财富的货币才能完成从产出到消费的运动。根据“乖论”的估算法,新增物质财富用货币来计算如果是1个G,则需要5个G的货币才能完成物质财富的分配(从物质财富产出到消费的全过程都是在进行社会分配)。因此一国的M2的最低底线是等于该国物质财富的5倍。因为货币在运动中存在沉淀和漏损,所以要实现物质财富的分配需要大于5G的货币量。

  即[M2/(新增物质财富])≥5。

  由此,我们找到了M2/(新增物质财富)的确定的理论含义:它标示M2是否不足或过量?

  M2的最小值被找到了,那么它的最大值又由什么决定?一般情况下M2总是超过最低值,困扰经济或者说给经济带来麻烦的常常是M2的最大允许量。

  传统经济学认为M2超过最大允许值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所以一直努力寻找它。用M2/GDP来判断就是寻找的努力之一。由于传统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实质没有认识。所以始终找不到M2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也找不到确定M2最大允许量的方法。

  “乖论”认为只有用多指标共同评价的方法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在《从新认识货币》和《经济学乖论》中提供了一个评价货币供应质量,找到M2的最大允许量的方法。

  选用三个指标:①货币主动供应误差、②YBW(运行货币比物质财富)偏差、③通胀变化率。

  将这三个指标的变化曲线移到同一个座标中进行比较,

  如果各条曲线相互关系无规律。某时段也许通货膨胀率较高,也不能判断是货币供应过量引起的。因为也可能是消费猛增引起。只有三个指标同时在某个时段出现峰值(如图所示)才能判断是货币供应超量了。这个时段的货币主动供应量已经是警示值,告诉货币当局货币供应过热了,需要应对了。就这样,我们用多指标找到了货币供应发生过量的时段。这个时段的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就是危险值点。

image.png

  多指标比较法提供了一种判断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质量的方法,而不是一个数字。当经济运行中各种数据不断地变化时,都能用这个方法找到相应的货币量极值和通胀率极值用于指导经济管控。

  四 回归正道之二:M2与(总卖方利润)的数量关系才能显示货币运动效率。这就是它的确定理论意义。

  用M2/GDP表征货币运动效率是传统经济学期望它完成的理论任务。但它无法完成。只有用GDP中的一部分“M2/(总卖方利润)”才能承担。

  在GDP中“财富增加项”(新增物质财富)是以固定比例与货币捆绑在一起,不受货币运动速度影响。货币运动速度只对其中“总卖方利润”产生影响。只有用GDP中的一部分——“总卖方利润”——组成“M2/(总卖方利润)”才可以反映货币速度。比值越低说明货币利用率越高,反之则货币利用率低。

  M2/(总卖方利润)=M2/[GDP-(财富增加项)]=货币运动效率

  这个比例值能很好地反映实体经济运行是否健康。它可以在经济体内进行垂直比较,也可以在经济体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五 经济体之间的比较

  所有的比较都必须有前提或者说要有基础。无前提的比较是毫无意义的。举重运动比赛中让58公斤级运动员与75公斤级运动员比谁举得更重,这是毫无意义的。只能在同一级别中比赛。体重级别就是比较的前提或者说是基础。

  与举重竞技一样,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比较也有一个基础,那就是GDP中财富增加项所占的比例。将两个财富增加项占比相差悬殊的经济体GDP进行比较不可能得出任何有用的结论。

  我们提出要以GDP中财富增加项所占的比例为经济体之间经济实力比较的前提是出于“乖论”关于只有物质商品才是社会财富的基本定义和两种财富观的定义。当我们讨论GDP时是讨论整体经济,这时只能用社会财富观。

  1,GDP绝对值比较

  现在通行的认识是将 GDP总量视为经济体的实力。並按GDP的总量对各经济体进行排序。这种排除了物质财富占比前提的比较並不能显示经济体实力的真实排序。

  举个例:有A、B两国

  A国以旅游业为主,GDP为6000亿美元,物质财富增加项占GDP的6%。实际财富只有360亿美元。

  B国以农牧业为主,GDP为4000亿美元,物质财富增加项占GDP的60%。实际财富有2400亿美元。

  按现有的经济实力排序,A国排在B国前面。按照物质财富增加项排序,B国应排在A国前面。究竟哪种排序更反映实质呢?只要发生了影响经济的大事件(比如重大气象或地质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立刻就可以分出高下。A国将崩溃,B国则可能艰难地挺过来。物质财富随时都会显示它的力量。

  工业GDP是一国物质财富实力的数据;农业和建筑业GDP也是一国物质财富实力的数据。只有这三个数据之和才能全面描述一国经济实力。在本文前面己经标出这三项称为GDP的财富增加项,我且称之为GDP1。

  还有一个常见的制造业GDP,使用它来评价经济大多是为了描述一国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这时隐藏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肯定。制造业GDP是工业GDP的一部分,它还不能完全反映物质财富的创造实力,只有上述三项组成的财富增加项才能全面描述一国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实力。

  为了更全面认识GDP,经济学界还引入了购买力平价GDP和实际GDP。这两个概念都是建立在同一个具有混杂性的GDP的基础之上。所以也是混杂的,並不能提升对GDP的认识。

  将GDP分为两块后除去物质财富的一块GDP1,另一块GDP2表示的是一国所控制的市场规模。所谓控制的市场,不仅仅是本国市场,也包括它能控制的国际市场。将各国GDP2排序能比较出各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所以在国与国之间进行GDP绝对值比较时应该分出GDP1和GDP2,分别进行比较。

  2,人均GDP比较

  人均GDP原旨是用来比较不同体量经济体之间经济发达程度。鉴于上面我们对GDP内涵的重新分析。将无源意识价值货币和货币财务运动痕迹总数平均到人都不能说明经济体中人均经济实力。也可以说将显示市场控制规模的GDP2平均到人没有意义。唯有将GDP中所含物质财富GDP1平均到人才能标识经济体发达程度。

  人均GDP又被人称作人均国民收入。这非常不准确,只有人均GDP1才是人均国民收入。只有物质财富才是国民的收入。

  结论:

  1,GDP由GDP1“物质财富增加项”和GDP2(其余部分)组成,这是两个虽然使用单位相同,但本质完全不同的东西。

  从全社会的视角看,GDP1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GDP2是人们对物质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利凭证。与物质匮乏经济中发行的物质配给凭证完全一样。

  从“乖论”关于货币的理论看。用GDP1表达的货币是有源价值货币。它有相应的物质财富作支撑。GDP2是无源意识价值货币,只有信用作为支撑。没有物质支撑。

  2,由于GDP是混杂的,所以M2/GDP没有任何理论意义,用它来研究经济不会有任何确定的结论。

  3,用GDP数据对经济体之间进行比较要分别用GDP1和GDP2进行。GDP1排序是显示经济实力,显示物质财富创造能力。用GDP2排序显示的是市场规模,显示市场控制能力。鉴于市场一体化的现实,一国的市场控制规模延伸到了国外。

  4,一国GDP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GDP1之和中所占比例显示该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徐芃翌 2020-03-08

  于长沙《二鸣斋》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