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讯飞教育15年,与教师同行,见证改变

时间:2019-11-28 17:00:07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38万所,招生3469.89万人,在校生1.5亿人,专任教师973.09万人。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1.5亿学生,将是10年、20年后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教师是立教之本,某种程度上,这973.09万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科大讯飞深耕教育15年,我们不仅见证着技术的升级,更见证着新时代下那些具体的人的改变,比如教师。

  一个90后山村教师的惊喜时刻

  “教师”这个职业,对于出生1992年出生的姑娘陈智来说,一开始可能只意味着“稳定”以及“家人说,当教师多好,和孩子在一起,简单,还有寒暑假。”

  从陈智的家到金寨,需要两个小时;再从金寨县到天堂寨,坐村村通公交车又得两个小时。她坐在颠簸的公交车上,顺着九曲十八弯的羊肠小道进到山里,身前是5A级风景区的青山绿水,身后是渐行渐远的繁华都市。

  她的心情也和开在羊肠道上的公交车一样,忐忑不安、七上八下。

  在来金寨之前,她已经听说了环境的艰苦:天堂寨同心小学是镇上的中心小学,下辖一所中心幼儿园、两所完全小学、七个教学点。她在许多影视剧和图片中见到过类似的景象: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间课堂。

  在几年前,这确实是同心小学的现状,年轻教师不愿意来,来了也最多待上两三年,就考到城里去了。铁打的学校,流水的教师,学校几乎成了年轻教师的“中转站”。

  陈智觉得自己完全能理解这些年轻教师的想法,毕竟,比起大城市里的学校,乡村学校环境封闭,软硬件条件相对落后,不论是不相匹配的付出与“回报”比,还是让人看不到希望的职业前景,都让年轻教师迫不及待地想要跳出大山。

  这并不是个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一组数据,从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短短三年内,乡村教师流失人数达142.5万,流失率达30%。同心小学只是其中的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

  天堂寨同心小学也曾面临同样的窘境,学校连英语课都不敢开。这是因为下辖的教学点没有条件开设英语课,孩子们只能在五六年级时到中心小学集中,与中心小学的孩子编入同一个班级。如果中心小学提前开设了英语课,就意味着所有教学点过来的孩子英语课全部跟不上。

  五年级上三年级的英语课,六年级上四年级的英语,恶性循环导致农村学校孩子的英语能力普遍较低。

  陈智就是一名英语老师,她做好了全副准备,去适应乡村学校的英语教学环境,现实却给了她一个惊喜。

  2017年秋天,天堂寨同心小学搬迁新址,新校园占地50亩,并且同步建设智慧学校,应用讯飞智慧课堂系统进行课堂和远程智慧教学。

  那是陈智从没接触过的教学方式。在她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中,课堂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写下满满一黑板的板书,然后用教鞭点着单词或是数学公式,扯着嗓子叫人起来回答。

  但在天堂寨同心小学,一切都不一样了:没有黑板,老师身后是智慧大屏;没有板书,以音视频和图片为展现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代替了歪歪扭扭的粉笔字;没有老师扯着嗓子叫喊,系统自带的互动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哪怕是一个字母的笔顺,学生们写得对不对,都能一目了然。

  甚至于,作业批改也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完成——一个班的试卷放入扫描仪中,不到两分钟,一份详细的考试报告便可呈现出来。

  让陈智更有价值感的是,她除了要给本校的孩子上课,每周还要通过智慧课堂+在线课堂,给乡村教学点的孩子上课,带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学习英语、看外面的世界。而且,学校还和合肥市名校南门小学结对子,山区教师也有很多机会和大城市的老师一起交流学习磨课——这一切,都让陈智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不一样”。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份职业的价值感和成长性,是比金钱和自由的时间更重要的东西。当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也给了年轻教师以获得感。

  “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我特别热爱教师这个职业。”陈智笑得眼睛弯弯。

  一个80后教师对抗“职业倦怠”之路

  走进山村的90后“新教师”陈智一度忐忑不安,留在都市的80后“老教师”孙旭增却时常烦躁倦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课堂都像是一场“敌进我退”的拉锯战。学生们在课上打盹或是说小话,教室里要么叽叽喳喳,要么死气沉沉,老师一遍又一遍的问“明白了吗”,重复的口干舌燥,依然无人理会。

  这时,任课老师往往是忍无可忍地丢过去一个粉笔头,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短暂拉回讲台。

  孙旭增是天津静海区杨成庄乡中学的教师,负责教化学,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门“吃力不讨好”的学科:一方面,化学是高考理综中“花时间多,但得分率低的学科”,题目综合性较大,得分较难,学生容易对化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教师除了备课、上课,还需要准备实验仪器及药品、指导学生实验、批改实验报告册等,无形间增加了工作量。

  比课程本身更容易让人厌倦的是滚瓜烂熟的授课内容。孙旭增站在讲台上,摊开写满笔记的教案,每个字都熟悉得能背下来。而他必须面对讲台下心不在焉的学生,将这些重复过无数遍的教案再一次念出来。

  “很累,”孙旭增说,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上课提不起劲,另一方面,如果连他自己都不能被自己上课的内容吸引,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小学管理》原主编、明远教育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沙培宁曾经说过,要让教师获得成长,首先要帮助教师超越原有的发展边界,尝试多重体验。

  对孙旭增来说,“超越边界”的第一步是放飞想象力,借助科大讯飞智慧课堂平台,他用丰富多彩的视频和图片代替了单调的板书和讲解——不同的物质燃烧起来,火焰的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视频中,Na呈现出黄色、K呈现紫色、Li呈现紫红色 、Ca呈现砖红色、Cu呈现绿色,亮丽的颜色照亮了死气沉沉的课堂,也点亮了学生的眼睛。

  这一次的尝试为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很快,孙旭增玩出了新的“花样”,他把学生分成组,将每节课的知识点设置成闯关小游戏,学生们分组上台比赛,过关的条件是要回答出正确的知识点。

  十几岁的中学生正是争强好胜的年纪,谁也不愿输给别人。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闯关”,他们会在前一天主动翻开课本,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事先记熟。

  “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输了多丢面子,”有好胜心强的学生摩拳擦掌,“我们现在每节课之前都会提前预习,知识点滚瓜烂熟,保证小组不丢一分。”

  孙旭增站在学生旁边,笑得很“贼”:从“被动听”到“主动学”,从“左耳进右耳出”到“背得滚瓜烂熟”,学生们不知不觉已经落入孙老师的“圈套”。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 15 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三位。更有调查显示,60%的小学教师有明显倦怠倾向;80%的中学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不满意,75%以上希望能够转行。

  孙旭增自以为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了课堂,不过他没有意识到,当他跨过“传统课堂”的那条边线,不遗余力地放飞脑洞时,自己也从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中获得了“解脱”。

  一个新晋体育老师这样改变了体育课

  化学课堂上,老师绞尽脑汁地放飞想象力;另一边,体育老师同样为乏善可陈的课堂心力交瘁。

  有一篇颇受欢迎的网文小说,里面的“新晋”体育老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人生毫无期待,认为就是“给小丫头们缝沙包”。

  对大多数体育老师来说,也确实如此。每逢体育课,满操场的孩子就像摘了紧箍咒的猴王,嗷嗷叫着到处乱跑。老师跟在后面焦头烂额,顾了这个顾不得那个,白头发长出一大把。

  韩璐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摁下葫芦浮起瓢”。他是合肥市杨林小学的体育老师,算是“半路出家”——之前还当过销售和健身教练。这个88年出生的小伙子比一般人壮实一圈,肚子尤其大,笑起来憨憨厚厚,学生们都不怕他。

  韩老师虽然是体育老师,但从来都没觉得轻松过。相对于其他课堂,更能让孩子们释放天性的体育课好像更缺乏科学化的手段。

  “孩子太多了,太难管了!“大班教学,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一上课就满操场乱跑,老师很难挨个顾过来。更让他劳心劳力的是,体育课上没有有效的心率监控手段,老师总是束手束脚,不敢给学生上运动强度。

  根据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每一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率应该达到140至160每分钟。不过,在大多数老师的体育课上,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达成。韩璐也不例外。

  韩璐班上有一个小胖孩,用他自己的话说,“肚子比我还大,一上体育课,不是往那一蹲就是往那一趴”,要是敦促他多运动,他就喊累,弄得老师头大如斗,生怕孩子受到运动损伤。

  那是2018年,教育信息化的大势已经在合肥市显出端倪:2015年,合肥市政府通过《合肥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正式确定未来五年“智慧教育”路线图;2016年,发布《合肥市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2016-2020年)》要求,在市属普通高中启动智慧课堂试点项目。

  信息化的大潮同样席卷到杨林小学,从2017-2018年,教师们逐渐接受了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看着语文、英语等科目的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实时互动,韩璐很是眼馋,进而冒出一个想法:既然语文课可以,体育课为什么不行?。

  所有的改变都是从“冒出一个想法”开始,自此之后,体育课不再是跑步、跳远和掐秒表——在科大讯飞智慧教育的助力下,每个孩子都佩戴上了运动手环,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心率,这些数据会统一呈现在老师手里的平板电脑上。一旦孩子的运动心率达到危险区间,平板上就会跳出红线,运动手环也会发出警报,教师便可据此动态调整教学设计,让每个孩子的锻炼效率得到充分提升。

  “这也算是体育课上的‘因材施教’吧,”韩璐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每个孩子的体质不一样,运动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有助于避免一定程度的运动风险和损伤,教师也能放手设计课堂教案。

  有了成熟的监测手段,韩璐可以放心大胆的给学生制定运动目标,头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小胖孩。此后,他每逢大课间就拉着男孩练跑步,还认认真真地跟学生做了约定:一个月之后,两个人都要减掉五斤。如此风雨无阻,一个月之后,韩老师减了五斤,小男孩减了三斤。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减肥成功”的小男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往后的大课间,不需要韩老师带着,他自己就会主动跑步。

  看到原先畏运动如虎的学生,如今不锻炼就浑身自在,韩老师比减肥成功的小胖孩还要满足。

  【结语】

  从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2018年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入教育领域,改变着教学方式,也改变着教师的职业生涯。有专家算了一笔账,假设一位中学教师平均2年教一届,一次3个班,那他一生中教过的学生人数大约在3000-4000之间。

  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老师们撒下的是一把把火种,照亮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在2019年全国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将改变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同时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

  以科大讯飞为例,公司旗下的智慧教育产品已经应用于35000所学校,服务1.4亿师生。90后山村教师陈智、80后城市教师孙旭增以及体育老师韩璐,都是千千万万老师中的一员。这群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肯动脑筋的老师,和新技术一起,让改变正在发生。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