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医养结合:推进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核心

时间:2019-11-21 16:01:15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9年10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卫老龄发〔2019〕60号,提出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放管服”改革、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保障政策、加强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十五项政策措施,以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入贯彻和落实该意见是我们当前的重点任务。      当前健康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据对江苏省的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南京市、苏州市和南通市的调研,当前健康养老服务中医养结合存在着供给不足、运作不畅、政策泛化等问题。

一是有效供给不足运作机制不畅医与养合作主体不明晰,合作机制难以健全,双方的责、权、利划分不明晰,责任不清,服务衔接不畅,运作困难,有效服务供给不足。目前约65%的养老机构能养不能医,约73%的医疗机构能医不能养。医养结合三种模式各有弊端:“养与医协作”模式,以养老机构为依托,医院资源紧张,难以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 “医+养”模式,以大型医院等为依托,通过开设老年病房、发展护理型床位等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人满为患,供给不足;高端康养结合型,服务定位面向高端市场,偏离实情,入住率低,运作困难。

二是专业医养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缺乏专业医护人员是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短板”之一。占比不足5%的全科医生数量缺口较大,难为养老机构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较大。专业医护人员与医患老人之比有的甚至低于1:10的最低标准,造成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无论在机构还是居家或者依托社区照护,都难以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城乡差异较明显。医养结合较难向社区层面实施推广,社区层面均面临有养缺医的局面,居家老人服务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医疗服务缺口较大。

三是国家医养政策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医养结合与医保体系在制度、实际操作以及规范设计上缺乏融合与衔接,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很难申请到定点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产生费用缺乏明晰的评价和监管,制约着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医疗护理与养老护理范围界定缺乏评估认定和转接机制,部分民营护理机构利用政策盲点打“擦边球”,违反医保政策,套取医保基金。养老机构多隶属于民政部门主管,医疗机构隶属于卫计部门主管,而医疗保险费用报销事宜又是由人社部门主管等,行政部门交叉重叠,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多头管理,政策和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监管合力,造成推进医养结合困难较大,进展缓慢。医养结合服务缺乏统一规范标准和服务质量监管,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养结合模式的推广。

推进健康养老服务发展核心医养结合关键策略: 医养结合是人类医疗改革创新中的重点康复工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医疗改革新模式。“医养结合”需要将医疗与养老服务体系中各个层次的机构有序地组织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安全、高质量、连续的整合服务,形成跨越于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之间的整体医疗与整体社会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涉及多个部门,医养结合服务的顺利实施需要相应的设施载体、人力资源和政策平台,三者紧密结合,才能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推广和实施。

一是创新医养结合的合作模式与运作机制针对不同的医养服务需求分类构建不同的医养结合类型,明晰供给主体,创新合作模式。以“医”为主型,供给主体为综合型医院,优先解决当前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医养需求。根据试点城市经验,主要是在建设和运作方式上采取PPP模式:建造-运营-移交或民建-公助-委托运营。以“养”为主型,以满足社区、居家养老对医的需求为目标,建议从以下方面放开“社区医”的供给侧:推行社区医疗机构公建民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的有资质民营医疗机构进入社区医疗服务市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合作、推动智能养老产品创新加强信息技术产品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应用。“医养”并重型,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由专业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等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病后的护理服务,两者功能互补,建立双向转诊机制。鼓励经营状况不佳的一、 二级医院,校办、厂办医院等基层医疗单位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向“ 医养结合” 型养老服务机构转型。

二是改革、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医疗体制健全、细化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深入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据江苏省试点城市的实践经验,在使用长期医疗护理基金时应当根据参保老人病情的轻重,细化医疗护理等级,并根据医疗护理等级细化支付标准。加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基金、医保资金使用和监管,将符合医疗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范围,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提高保障水平。 打破公立社区医疗机构对社区医疗服务供给的垄断机制。

建多层次的专业医护人才培养体系出台专业医护人员服务基层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医疗专业本科、大专毕业生下基层社区、村镇从事医养服务;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或社区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教育部门增加医疗尤其是医养和康养专业的招生计划,建立“医养结合”实训基地,与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定向培养老年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

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省级层面成立“医养结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医养结合”服务行业标准,对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管理、人员要求和服务保障等进行统一规范。建立规范、明晰的“医”与“养”的服务内容、评价标准、核算报销范围、比例。建立健全老年人长期护理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五是健全医养一体化的行政协调机制卫、计部门要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医养结合型服务型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设施标准、医护人员上岗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严格规范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的市场行为。民政部门要鼓励社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并将其纳入医保范畴。人社部门要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制定专业人才激励政策;财政部门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与引导医养一体化快速推进。

文编:杨国霞、沈山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