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复旦EMBA人文盛典聚焦基因编辑技术的商用与伦理

时间:2019-08-22 15:37:00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复旦大学EMBA、复旦人文智慧课堂承办的“艺沁人文 笃志商道”2019复旦大学EMBA人文盛典将聚焦“新时代,商科教育的人文公式”。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赵立行、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郑召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卢大儒,将分别从商业环境中的道德与法治、商业行为的“工具理性”问题、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思考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演讲,引导大家思考商业社会的行走之道,完成一场对人文精神的深度讨论,共同探讨商科教育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转基因”“基因编辑”等科技名词,近年来引发着一场又一场的社会大讨论。一方面,是基因技术在商业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从基因检测、重组疫苗、抗生素,到食品酶制剂、食品添加剂等,基因技术的巨大潜在商业价值正在被发掘,资本已经介入其中,推动和影响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舆论不断在发出担忧、甚至反感的声音。

来自卢大儒教授的疑问

“在我看来转基因就是一场科学革命,我们八十年代学到这个技术的时候,是把它当作一个伟大的会改变全世界的科学革命来看待的。到九十年代也还好,怎么到了今天,大家就开始歧视它,把它当作一个不好的东西了?”

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大儒教授发出了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疑问。明明是革命性的技术,明明是中性的科学技术,却总是被一层阴影笼罩着,逐渐成为了“可怕”的事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永远无法摆脱的伦理隐患

或许,“伦理隐患”就是背后的原因。对于革命性的技术,谁有权力支配?谁来确保安全?谁将成为此类技术的主导者,谁又会成为其牺牲品?资本的介入对技术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基因检测商业化过程中,隐私怎么保护?知情权怎么保护?甚至于,当人类具备理解与编辑人类基因组的能力时,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概念会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本来中性、中立的科学技术,因为人的介入,就必定需要考虑“伦理问题”。当资本与商业开始应用科学技术时,“伦理”更成为了判断其合法、合理性的底线和准则。

如果说“商业+科技”是“好马+好鞍”,那么“伦理”就是“缰绳”,把控着前行的方向。

商业+科技,要如何面对伦理问题

当商业与资本开始影响科学研究,当科学技术的视野深入到最重要且最敏感的基因层次,就不可能回避伦理问题。要正视伦理问题,就一定要有“人文关怀”。那么,在当前的技术与商业环境下,我们对基因伦理有哪些深度的思考呢?

且听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卢大儒,为您解读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伦理思考,卢大儒,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基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遗传学会理事长。

计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引用超过10000次。近年来通讯作者和并列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Oncogene, FASEBL, Clin Cancer Res, Neuro-Oncology,Endocrinology, Diabetologia 等论文. 主编《医学分子遗传学》、《基因治疗》,《生物芯时代》,《揭开生命奥秘》, 《基因与人类健康》等。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以及国家级教学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等。

欲知答案,敬请关注2019 复旦大学EMBA人文盛典

2019复旦大学EMBA人文盛典

卢大儒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