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在高校,大学生榜样的选树、宣传和学习过程正是认可、传播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诠释、深化和内化过程。
之所以要做好大学生榜样的选树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大学生榜样选树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一是大学生榜样选树有助于承载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作为生动形象的价值符号,其人物形象、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可以承载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使之具体化和生动化。二是榜样选树有助于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通过对榜样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从而潜移默化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是榜样选树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不同时代榜样选树和教育内涵的丰富和扩大,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丰富和完善。
其次,大学生榜样认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一致性。一是对榜样及其激励作用认同度高。通过对10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想成长为学生榜样,对自身成长成功比较期待,比较认可榜样的激励和引领作用。二是对榜样认同特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大学生对榜样特质的选择依次是“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科技创新”“自强不息”,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一致。三是榜样评选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榜样评选中,大学生认为其知情权和参与权很重要。四是成为榜样要靠自身努力、学校和家庭的协同配合。学校要在榜样选拔对象、培育着力点、评选机制、宣传影响上进一步改进工作。家庭教育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此外,大学生榜样特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一是榜样人物的“典型性”与“普通化”。榜样正由“传统英雄”向“平民典型”转变,越来越多的“草根英雄”得到社会认可和喜爱。二是榜样类型的“多样性”与“一元化”。培育大学生认同的榜样,要把握好“多样丰富”与“一元主导”之间的尺度,真正实现榜样持久生命力。三是榜样宣传的“看得见”与“学得着”。在榜样宣传中更应特别关注宣传对榜样形象的再造,要力求避免榜样宣传上“高大全”的完美化倾向,让大众对榜样的认知更立体、榜样的形象更真实。
然而,在大学生榜样培育工作中也时常面临许多突出问题。一是社会变化节奏加快、文化多元传播给榜样教育引发新的不确定性,网络上不同价值选择的泛滥,使主旋律和主流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与榜样教育不能同频共振,当选树的榜样与自身心理需求不一致,就难于发挥榜样教育作用。三是评选程序不透明、评选条件不科学使榜样教育实效性降低。
因此,加强大学生榜样培育工作应从三个着力点有效进行。一是在教育引导方面,大学生榜样培育要在“知”上下功夫。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刻榜样认同,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二是实践培育方面,大学生榜样培育要在“行”上下功夫。高校积极搭建不同类型的德育实践平台,建立不同主题的动态榜样库,用不同的青春榜样进行分类引导。同时,高校也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接受社会洗礼。三是舆论宣传方面,大学生榜样培育要在“微”上下功夫。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借助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充分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手段,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渠道做好宣传。
关于如何提升大学生榜样培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规范榜样类型。在高校榜样教育中捕捉学生的关注点,注重主流价值的引导,为全体或部分群体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二是积极挖掘高校内部榜样教育资源。身边榜样的先进事迹贴近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容易被接受和效仿。三是建立学生普遍参与的榜样评选和宣传机制。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使榜样具有深厚的学生基础。四是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坚持以文引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营造文化自觉的大环境,注重榜样人物和先进民族精神的传扬和继承。要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营造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五是优化校园与家庭及社会为一体的榜样培育环境。学校要广泛搭建榜样锻炼平台,包括理论学习、科技创新、朋辈互助、公益活动等。社会、家庭和学校统筹协调,共同凝聚正能量形成合力,把榜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