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时评>正文

语文教师不写东西不是个小事

时间:2017-09-02 08:16:32    来源:人民网教育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原标题:语文教师不写东西不是个小事

近日,笔者参加了省中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会议,审阅了100个小学语文教师卷宗,发现很少有教师的论文是在正规期刊上发表的,附在卷宗里发表的论文多半是通过买版面变成铅字的,其中不少论文作者还是本省发达地区的城镇教师。

这一现象让我感到很震惊。申报高级职称的众多语文教师很少有在正规期刊发表论文的,这很不正常。教师缺乏写作体验,指导学生写作隔靴搔痒,效果事倍功半。特级教师黄厚江曾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靠什么去调动、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写作呢?最有效的是靠教师鲜活的写作体验和丰富的写作经验去激活学生的写作,是依靠多种形式的师生共生写作活动实现写作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喜欢写作、感受写作、认识写作、学会写作。”

教师的写作体验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资源。现在很多教师不愿写东西或不会写东西,没有多少切身的写作体验,不能和书本的写作知识融合在一起,指导时大多向学生灌输一些干巴、抽象、空洞的写作术语,怎能激活学生思维写出情文并茂的佳作呢?

教师不亲自进行写作实践引领,做不到知行统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整天对学生喊要多读多写,自己却无动于衷,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指导写作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教师没有教育写作的习惯,思考必定肤浅,难以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写作是一种研究,促使教师学习、思考,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理性地认识教育现象,准确地把握教育规律,从而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如果缺乏独立的思考与研究,工作中就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少了智慧的含量,没有了个性风采,失去了应有的灵性。

教师不通过教育写作的方式促进思考,研究不能深入,往往会产生职业倦怠。当下,教师的职业倦怠比较严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工作中缺乏思考与研究,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做不到常教常新,享受不到职业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对这一职业感到乏味。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业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中谈得更形象,尝到学问的趣味,应该坚持走的一条路就是“深入地研究”。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趣味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教师不坚持教育写作,发挥不了带动和辐射作用,不能成为更优秀的教师。优秀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经验、思想加以总结、提炼,写成文章发表,他的影响力只能局限于一所学校或一个小小的片区。如果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地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发表出去供人分享,他的影响就会超越时空的限制。

教师缺乏对写作的热情,一届届学生教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当下,很多学生对写作没兴趣,一提写作文,便感觉头疼,跟教师缺乏鲜活的写作实践引领有直接的关系。将来这些学生肯定还有一部分去当语文教师,由于他们对写作缺乏应有的热情,也很难把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如此下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职称改革后,对中小学教师在写论文方面不再做硬性要求,但为了让语文教师用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带动学生对写作的感情,应当对语文教师的写作有硬性要求。写作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语文教师不写东西,不是小事,我们需要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传承祖国文化、培养祖国未来合格建设者的高度认识这件事。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