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半,在夏令营市场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十分火热。十余天的游学,价格动辄数万元。学校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组织价格高昂的暑期游学?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有一条潜在的利益链。一些游学机构坦言,组织这些项目,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8月14日《北京青年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传统古已有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暑假把孩子送到国外长长见识、开阔视野,确实大有裨益。然而,就目前海外游学项目来看,大多以学习之名行旅游之实。同样的时长、类似的行程,冠以游学之名,往往能多报价一万元。家长期盼孩子能“读万卷书”,而部分学校与游学机构看中的不过是“行万里路”的商机。针对性不强、行程走马观花、购物景点一个不落,再加上孩子的外语交流能力较弱,许多海外游学大多游而不学、流于形式。
如果家长自主选择游学项目,必然会货比三家,选择行程最优、价格最实惠的项目。但学校组织,往往只此一家。虽说全凭自愿,但在尚未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中小学生那里,在家长跑偏的“起跑线教育”中,这种自愿更像是一种精神裹挟。学校的职能是教书育人,组织游学也应以教育为目的,然而,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建立起来的潜在利益链,却让游学变了味,成为了一种牟利工具。
去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所提及的“研学旅行”并非特指“出国游学”,而是要“结合当地实际”,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可见实际执行是变了调、走了样。要遏制这一局面,除了学校及老师要加强“自律”外,还需对游学加强监管和规范,对违规学校,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严明处罚机制。如此,才能给海外游学热泼上一盆“冷水”,让游学真正回归“游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