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孩子学习 与孩子一起成长
编者按:
2015年10月22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庭教育政府主导的原则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
2015年10月3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5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中山举办,中外教育专家围绕“教育始于家庭”的主题,研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达成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的共识。
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提出了后喻文化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父母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论坛以丰富的视角、详实的调查数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再次引发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思考。
芬兰驻华大使馆教育与教学事务参赞米卡·蒂若伦:
不能强迫苹果树开出樱桃花
芬兰,缺乏自然资源、仅有530万人口、强邻环伺的北欧小国,是全世界学生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在全球57个国家、40万左右15岁中学生参与的PISA(国际学生评量计划)测试中,芬兰中学生连续三次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教育。
芬兰教育为何能领跑世界?芬兰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在2016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芬兰驻华大使馆教育与教学事务参赞米卡·蒂若伦的主旨演讲,对芬兰家庭教育之道进行了精彩解读。
米卡·蒂若伦有三个孩子。他说芬兰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一到假期基本上每个家庭都会到自己的郊外小屋度假,让孩子充分了解自然,跟动物亲密接触,同时也了解社会。从小生活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芬兰的孩子非常关注环境,既关注物理环境是否安全、舒服,也关注教学、心态等软环境。
米卡·蒂若伦说,芬兰的教育系统非常重视早教,社区服务中心会教给家长一些做法,希望从小培养小孩子的独立性,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将小孩送到社区的早教中心,那里有良好的开创性环境激发孩子的潜能,教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团队合作。
“人不需要被教育,但需要被提醒。”米卡·蒂若伦认为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过程非常重要,教育往往更多是一种支持。孩子如果获得足够的信任、足够的尊重,就更愿意说出他的想法,会跟大家共同学习、锻炼、玩游戏,共同达到目标。如果家长非常权威,孩子可能会很害羞,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不需要灌输性、轰炸式、恐吓式的教育,提醒式的教育是最好的。
众所周知,芬兰的学生基本上是不怎么做家庭作业的。米卡·蒂若伦说芬兰的教育非常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局限于教师在教室内授课、不断让孩子记笔记,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地给予,而需要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参与和互动。“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是为了让他们更多地去思考,让孩子更具主动性。家长和教师更多要承担帮助的角色,帮助孩子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父母从来不会问我‘作业做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如果爸爸妈妈这样问我,我会觉得有点受伤害。”米卡·蒂若伦回忆自己童年时说:“我不希望别人来干涉我的事务,我有能力主动学习。”他认为父母之所以从不过问他的作业,“因为他们信任我,希望我有主动性。”米卡·蒂若伦现在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必须信任孩子,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我相信他一定会做作业,如果没有做就会在学校付出代价,他自然会思考自己承担的义务。”
米卡·蒂若伦一再强调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主动性,重视游戏的价值。“学习不应该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应该是充满乐趣的过程,越是早期教育越是要注意乐趣。孩子就是从玩中学,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的。”米卡·蒂若伦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就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举例说,一个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说自己的工作95%的时间是在犯错误,犯了错误才知道接下来应该改变方法。“可见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米卡·蒂若伦还提醒家长要注重激励因素。“棍棒教育下走不出创新人才。要让孩子从小具有创新精神,而不是跟屁虫,家长就要在互动中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美。鼓励和赞美能让孩子的大脑开发更加快速。责罚的方式会产生很多毒性,这些毒性会降低大脑的运转,孩子如何能创新呢?”
作为驻华大使馆教育与教学事务参赞,米卡·蒂若伦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每天都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看着孩子甜美地入睡,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家庭是充满爱的。这个高大的北欧男人说,睡前故事是最温馨的一刻,也是让孩子了解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义,养成孩子最早的智慧及个性的宝贵时光。“有丰富的亲子互动,家长才能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潜力和不同的天性。不能强迫一棵苹果树开出樱桃花,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天性。”
米卡·蒂若伦娓娓道来的家庭教育观念,勾勒出芬兰教育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争不抢的基本理念。最后,针对很多中国孩子因为作业太多而睡眠不足的情况,米卡·蒂若伦说应该让孩子多睡一两个小时,长身体比做家庭作业更重要。“我希望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时是开心的,希望他们的身体棒棒的,希望家长不要过多责骂而是更多赞美孩子,跟他们共同成长。”(本报记者 杨咏梅)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3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