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时评>正文

“因材 因龄 因境”施教让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灵

时间:2016-11-06 09:15:39    来源:腾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文化建设起着理论指导、方向、净化、规范的作用。而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真正抓住被教育者这个根本。在中小学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中,启蒙比教导更重要。因此,“因材”、因龄”、’“因境”施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因材——众所周知,“因材施教”是儒家重要的教育方法。子路、冉有问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不同建议的故事传颂千古。事实上,从孔子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种材质,到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和韩愈的“性情三品说”,儒家都强调对被教育者的不同素质、条件进行准确把握,并视之为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孔子甚至明确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雍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于大多数人(大众),是不能以抽象的、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或价值观念体系来进行教育的。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能懂得的和在一定程度上能真正践行的,就是与他们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道德规范,因为他们拥有这个层次的道德智慧,拥有这个层次的认知规律,所以要因材”。

  因龄——纵向地看,一个人的材质也与其年龄有关,因材施教因之也表现为“因龄”施教。儒家明确把教育内容区分为小学与大学,小学主要学其事,大学主要穷其理。朱熹就指出,“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而且,“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由浅入深,先小后大,以止于至善,是次第之当然。所以,在中小学校,这种施教的次第性也就转换回因材施教的层次性了,所以要“因龄”。

  因境——儒家价值观教育还特别强调“遇物则诲”,即教育需要根据不同情境得出不同的理解,而不是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例如,在《论语》中我们看到,樊迟、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等都先后问过孔子什么是仁的问题,孔子的回答都不同。这其中固然有因材施教的缘故,但樊迟一人前后三次问了这个问题,孔子的答案也是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子的教育方法是采取了在不同情境下强调了仁的不同内涵、外延与应用。所以,在中小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就不能脱离开教育对象所身处的具体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所以要“因境”。

  总之,在儒家看来,现实的被教育对象都有着一定的道德素质与智慧,但每个人所处的道德水平、领悟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开展价值观教育,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认识到每一个受教育者有“材”、“龄”和“境”之异,必须因之施教,“因材 因龄 因境”,才能有效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沈湘平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