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从家庭出发
陈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关注当下的家庭阅读的同时,应重视中国原创读物阅读、分龄阅读、均衡阅读,以及与社会和学校联动的阅读。
当前,随着社会各界和家庭本身对亲子阅读的日益重视,家庭阅读也越来越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在家庭阅读研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我提出四方面的建议。
家庭阅读应重视中国文本及中国原创儿童读物的阅读
新时期以来,国内大量引进、翻译、出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儿童读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多同步同质地拥有了国际化的阅读资源,这符合在多元文化理念下支持和开展儿童阅读的取向,我们应该感到欣喜。可与此同时,我们的儿童阅读也一定要重视本土、本国、本民族文本(也包括绘本)的阅读。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图画书创作研究中心,评选并发布年度中国原创图画书的排行榜。做这个工作是因为我们发现许多中国家庭似乎更加接受和认同西方特别是欧美及日本等国的图画书资源,对中国原创图画书作品没有很好的了解和体认。中国孩子的童年,不能没有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图画书的陪伴。我们的阅读教育需要借助自己的文本传递文化、传递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16年,著名作家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证明了中国拥有最好的儿童文学。正如曹文轩教授指出的,中国最好的儿童文学就是世界最好的儿童文学。经过20年的创作实践,中国的图画书同样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具备了世界水准,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赞誉。这些作品值得孩子们阅读和拥有。
分龄阅读可能比分级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对于家庭而言,分龄阅读可能会比分级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分级阅读的理念在中国已经有相当长时间的探索,基于中文系统表意的复杂性、中国少年儿童文学文本的多样性以及创作方面的现实表现,对儿童读物进行分级确实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实际上现在宣导的分级阅读,基本上还是围绕学龄和学段分别展开的阅读。这样看,分龄阅读与现阶段的分级阅读之间并没有绝对意义的差别和分界。提出分龄阅读,重点是提示父母在家庭阅读中注意分龄的问题。在经典作品的阅读方面,比如《安徒生童话》中诸如《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篇章,并不适合学前阶段或者学龄初期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没有相应的生活阅历,很难充分理解这些作品包含的深刻主题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包括名著经典在内,没有充分理解和欣赏的阅读,都会消解文本的价值和意义,而对孩子而言,不是所有的名著都适合他们身心发展,都适合他们阅读。在家庭阅读中推广分龄阅读的理念,有助于帮助家长认识到依据儿童的年龄及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给予他们适切读物的意义和作用。
家庭阅读应更多考虑均衡性原则
应该让儿童的阅读文本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广泛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儿童阅读应该对于绘本与文本,文学与文化,人文与自然科学,都有全面的纳入与组合。此外,知识性阅读、资讯性阅读、学习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及娱乐性阅读,都应该加入我们的阅读的组合方阵之中。相对于学校而言,家庭中孩子的阅读完全可以更自由、更多元、更个性化,可以兼容经典与流行、传统与时尚,兼容影像阅读、图片阅读,兼容被专家学者一直批评及质疑的浅阅读和碎片式阅读。在内容健康的前提下,漫画读物与网络文学作品也可以包含在儿童阅读选择的范围内。
应重视家庭阅读与学校和社会阅读的互动
家庭阅读应该和学校、社区阅读联动与互动。儿童的家庭阅读不应该是学校阅读的复制。家庭的阅读、社区的阅读、学校的阅读,这三者在目标、文本、方式、过程、形态、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应该且可以分别地加以设计与支持,这样才能够最好地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互补和联动,实现各自对儿童阅读的协助与促进。理想的家庭阅读,更多的是针对特定孩子的个性化阅读,是更多地配合着孩子所在的学区、社区、城区乃至地区阅读教育阅读指导方面的基础条件与水平。
(本文系作者在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超越个体经验的家庭教育研究”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整理,作者授权在中国教育新闻网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