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教育网!Www.CneduNews.coM网站地图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教育网 > 新闻频道 > 综合报道 >

钱颖一:逆向思维 从1到N

作者:n02   来源:中国教育网   更新时间:2016-01-20 17:33

  2016年1月16日,清华经管创业加速器一周年庆典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昊海楼三层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活动中做了《创新创业,从1到N》的主题演讲。他从美国企业家和投资人Peter Thiel的新书《从0到1》谈起,在演讲中分享了两个观点:一是创业者和创新者的思维模式应该与常人不同,即逆向思维。二是不要忽视从1到N,不要简单模仿而要在学习中创新,创业者要抓住中国市场的巨大的N,并在1的基础上创新,释放N的力量,这是难得的机会。他认为创业者们如果能逆向思维并在学习中创新,那么中国的未来就具有无限的想象力。

  以下是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在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一周年活动上的演讲实录:

  一年前,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X-elerator在这里启动。那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刚刚被提出。一年后,“双创”在全国兴起,而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已经满周岁。

  这个加速器本身就是一个创业,是为创业者搭建平台的创业。在这个意义上,过去的一年我们完成了“从0到1”。而落户加速器中的一些创业企业也实现了“从0到1”。

  这让我想起蒂尔(Peter Thiel)的书《从0到1》去年在中国热销。从0到1有双重含义:一是创业从0到1,二是创新从0到1。他讲的更重要的是后者,就是创新从0到1。当然,在他看来,创业是基于创新的创业,而非一般的创业,因为他认为,如果没有创新的从0到1,也谈不上创业的从0到1了。

  今天我同各位创业者分享我由此而生的两个感悟。

  蒂尔本科在斯坦福大学学习,专业是哲学。难怪他是创业者和投资人中少有的具有哲学思维的人。他在这本书第一章的第一句话是:每当我面试应聘工作的人的时候,我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 中文版的翻译是这样的:“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遗憾的是,这个翻译不完全准确,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和挑战性,不能体现出这句话的精髓。我对这句话的逐字翻译是:“哪些重要的真理,是很少有人同意你的?”中文版的翻译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是因为,这个问题不仅要找出你同多数人观点不同的命题,而且还要证明多数人赞同的观点不是真理,而你的观点是真理。

  蒂尔的提示是:多数人相信真理是x,但真理却是x的反面。这是书中说的contrarian thinking,即“逆向思维”。他自己举的一个例子是:多数人相信未来是由全球化决定的,但是他认为未来技术进步比全球化更重要。

  他强调的“逆向思维”,正是我们的创新创业者要认真思考的。我发现蒂尔的观点有一些不能被忽视的同情者。比如,针对IBM公司传承的理念“think”(思考),乔布斯提出的是“think different”(不同的思考)。再比如,在去年10月我在清华经管学院与马斯克(Elon Musk)的对话中,他说量子力学对他很有启发,因为在微观层面的物理学原理与我们熟知的宏观层面的物理学原理在直觉上相反,但却是对的,所以这种“反直觉思维”至关重要。有趣的是,前些日子网上流传的扎克伯格夫妻与新生女儿的一张照片就是他们在为女儿读“婴儿量子物理学”(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

  “逆向思维”、“不同思维”、“反直觉思维”,虽然用的是略有不同的词,但是,这些顶级创新者、创业者的思路却是惊人的一致。其实马云也有类似之处:在谈到他办的湖畔大学时,他说:“商学院教的案例都是关于企业如何成功的案例,而我要教如何失败的案例。”这也是“逆向思维”。

  蒂尔的哲学头脑使他能够把他的观察升华。在提出“逆向思维”对创新的重要性的基础之上,他又对比了人的特征的分布曲线:通常是正态分布的(Normal Distribution)“钟型”或“倒U型”的,即两个极端的人较少,中间类型的人很多。但是在他定义的“企业创始人”的特征的分布曲线(Founders Distribution)中,正好是反过来的正态曲线,是“U型”的,即中间类型的人较少,而两个极端类型的人较多,也就是可能具有“逆向思维”的人较多。

  这是我今天想与在座的创业者分享的第一个感悟,就是创业者和创新者的思维模式,应该与常人不同。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感悟源于我对蒂尔书中强调从0到1的重要性的 “逆向思维”。他在书的序言中说:“复制一个模式比创造一个新模式容易得多。做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是把世界从1推向n,只是增加了熟悉的事。但是每一次我们创造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是从0到1。”(It’s easier to copy a model than to make something new. Doing what we already know how to do takes the world from 1 to n, adding more of something familiar. But every time we create something new, we go from 0 to 1.)

  在哲学层面他是对的。不过在现实层面,他未必全对。什么是0?什么是1?什么是n?是小n,还是大N?N有多大?是技术创新本身?还是创新带来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这里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有“不同的思维”或“逆向思维”。

  先从我们熟知的实例开始:阿里巴巴的淘宝和天猫之前有eBay, Amazon、支付宝之前有PayPal;腾讯的QQ之前有ICQ,微信之前有Kakao Talk,Whatsapp;百度之前有Yahoo, Google;滴滴快的专车之前有Uber。所有这些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从0到1”,但是它们都非常成功,创造的价值甚至超过了它们之前的“从0到1”。为什么?

  在我看来有两个基本原因:第一是N的力量;第二是从1到N中的创新,因此他们都是我称做的“有创新的从1到N”。首先,小n和大N是不一样的,尽管在哲学上和在数学上没有区别。在中国,N > 13亿。这里蕴藏了中国的N的力量。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市场和社会效益是与N的平方(N2)成正比,不是与N成正比。N的平方的力量比N的一次方的力量大得多了。谁看到了中国的N的力量,谁就不会轻视从1到N的作用。

分享到:
商务合作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内容来自网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致函QQ:183683883
Copyright 2008-2018 中国教育网(原:中国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最佳浏览器为IE8屏幕分辨率为1280*768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09087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