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教育网!Www.CneduNews.coM网站地图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教育网 > 新闻频道 > 综合报道 >

【聚焦】“常大”办学扬新风

作者:n02   来源:中国教育网   更新时间:2015-11-10 15:01

  2015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近期发布,常州大学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176位,科学研究专项排名位居全国第157位。一家普通地方高校实现如此神速的排名攀升,让不少人大呼想不到。

  其实,若熟悉常州大学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你就会明白,这个最新排名对于该校实至名归: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4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江苏高校第三;今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目列全省第十二;2015年Nature Index排名江苏高校第6位……正如该校卓有成效的“跟进式教学”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前行成就了常州大学的突飞猛进。

  常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浦玉忠

  跟进式教育:

  关注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大一151班新生刚入学刚两个月,就惊喜不断。

  第一次成长主题班会上,和他们见面的班主任居然是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教授。这位特立独行的校长是幽默而和善的。他一开场就和同学们侃起了QQ、微信和朋友圈等新潮话题,并当即建立了班级微信群,便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让同学们的拘束感一扫而光。

  早在入学初,这批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年轻人便发现了学校的与众不同。开学典礼的演讲人选,竟然也可以通过海选确定。每个人只要有意愿,就可以参与角逐,争取自己的机会。进入学校之后,无论需要什么,总有学校领导、老师、学长及时出现,给自己以准确的帮助;只要自己想发展某方面的才华,便会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舞台等着自己去施展。这种春风化雨式的服务和引导,就是浦玉忠校长创立并完善的“跟进式教育法”。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兴趣正在发生着转变。”浦玉忠教授认为,“跟进”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与学生的变化互动共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每年新生一入学,常州大学的学长们也会随之“上岗”。新生还没到,学长就已经着手准备文稿,把自己“过来人”的切身体验告诉他们,帮助他们早日适应大学生活。

  王少卿,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学生,一直对石油炼制有着浓厚兴趣。然而,石油炼制车间对安全要求高,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员根本无法进入车间实习。如何让学生不进入车间便能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常州大学在校内建起了3D仿真实训中心。坐在教室里,学生仿佛置身车间,从行走路线,到阀门开闭、用对讲机与班长沟通,再到紧急状况处理,实训系统一应俱全。

  李子越,常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四学生,他的创业项目是食堂点餐平台“未卜猫”。前期试验阶段需要为食堂配备三台订单打印机,但由于经济拮据,他一时拿不出钱来购买2500元的设备。就在纠结无助时,常大“常青藤”大学生创业社区向他提供了3000元的创新创业基金,解了燃眉之急。

  把“跟进”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关注整个育人环节,常州大学上下达成共识:“学生思想、需求走向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教考三分离:

  真才实学最重要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常州大学出了一件轰动校园的“大事儿”———不及格率超过30%的课程数量相比同期高出了17%。是课程难度加大了,还是学生努力程度不足?都不是。该学期,常州大学大胆实施了一项新的制度———“教考三分离”———即教与出卷的分离、教与监考的分离、教与批卷的分离。严格考试过程后,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只有严肃考试纪律,教师才能据此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让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具特色,也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常州大学教务处处长徐守坤告诉记者。

  “高校人才培养的经验表明:专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则大厦不稳;规范是保障,过程失范则质量不保;能力是目标,目标不达则培养失效。”浦玉忠认为,常大的人才培养工作,要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质量规范为保障,以能力达成为目标,全面跟进学生的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常州大学明确了“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路径,即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规范”和“创新”为“两翼”,引导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打造转变,“一体两翼”成为常州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常态。

  要让学生学到硬本领,“教”必须给力。2012年下半年,学校就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实施进行了多轮研讨。同年12月,学校通过了《常州大学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常州大学专业建设负责人管理条例》,成为省内首家在全校所有本科专业中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的高校。

  “学校为专业建设搭建了制度框架,专业负责人在专业规划、师资引进、质量管理、资金管理上有了话语权,让我们在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心里有了底。”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负责人、常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负责人邵辉教授说,从生源建设到课堂教学、再到质量评价,都需要建立完善规范体系,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被社会认可。

  近年来,毕业生过硬的素质让常州大学与排名世界500强第3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单位达成合作,至今已培养了450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常大学子斩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实现常州高校零的突破;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等荣誉。

  有效科研:

  人才引进来还要“动起来”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谈及人才的的重要性,浦玉忠引用了教育家梅贻琦的一句名言。常州大学2010年由江苏工业学院更名后,迈入了“五年夯基,十年腾飞”的关键期。

分享到:
商务合作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内容来自网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致函QQ:183683883
Copyright 2008-2018 中国教育网(原:中国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最佳浏览器为IE8屏幕分辨率为1280*768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09087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