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教育网!Www.CneduNews.coM网站地图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教育网 > 新闻频道 > 综合报道 >

新生大学:如何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

作者:n02   来源:中国教育网   更新时间:2016-09-09 17:03

  前两天,看到一篇好文章《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指出了大多数人貌似的勤奋,实际上是在表演勤奋的姿势,而不是想搞定事情。文章中列举的很多现象,击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那么,造成低品质勤奋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个人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帮助大家往高品质的勤奋上更迈进一步。

  ◆低品质勤奋现象的原因◆

  绝大多数的低品质勤奋者,之所以会让旁人觉得是在表演勤奋,而不是真的勤奋,是因为旁人没有看到“勤奋的结果”。而没有结果是因为生产的能力太弱。一言以蔽之,造成低品质勤奋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人的勤奋,都只在输入端用力,而没有在输出端使劲。

  什么是输入?阅读是输入、刷微信公众号是输入、去听讲座是输入、参加各种社区聆听大咖的教导是输入、去旅游也是一种输入,考个高学历是一种输入。

  什么是输出?写作是一种输出、演讲是一种输出、沟通是一种输出、项目管理与实施是输出、炒个菜也是一种输出,生个孩子也是一种输出。

  很多人的能力差,并不差在输入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而在于输出能力太弱。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喜欢一言不合就去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美了吗?心灵得到洗涤了吗?我相信很多人在旅行过程中都曾经被震撼过。但是,TA的输出能力太差了,万般情绪涌上心头,最后化为千篇一律的:“啊!日出好美啊!”、“啊!长江真TMD长!”、“啊!这山好高啊!”、“啊!好好吃啊!好吃到流泪!”,如果内心震撼的强度再大一点,他们只能大喊、咆哮:“啊!!!!”很多人去旅行的悲哀之处便在于,TA表达美的能力的上限取决于相机的像素水平。

  再比如职场中,我们发现有些专业技术强、学历高、颜值高、成绩好、聪明的应届大学生,到了单位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发挥TA的潜力。因为TA以前所有的经历、所有的努力,都只能证明TA是个输入端能力较强及储备较充足的人。

  如果拉TA做一个项目,可能会面临很多输出端的问题,比如:高层领导意见不一致,是推动会议解决分歧,还是各个领导逐一协调?相关部门虽然口头支持,但是实际行动时却热情不高,如何争取所需资源?项目干到了一半,却发现项目有些基本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按原计划进行,还是重新计划?

  这些输出端的问题搞不定,你技术能力再强、想法再牛逼、资源再丰富,最后还是没有好的结果。

  这时候,再来检视你们的勤奋学习,在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是什么样的比例?检视完了之后,你就知道你为什么是低品质的勤奋者了。

  ◆成为高品质勤奋者的方法论◆

  顺理成章地,解决方案就是:强化输出端,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相信有不少人看到这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还伴随着一丝丝的失落。甚至抗拒。因为这不就是学以致用吗?学习了要去用才有效,要实践,要行动,要践行。

  实际上,想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如果按照学以致用的思路去进行,就是选择了打游戏中的veryhard模式。

  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以致用这一点上做得很差,不是因为动手能力差,不是执行力差,也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学以致用本身就很难,这决定了能真正学以致用的只有少部分人,不适合大众。有研究表明,一项技能学习之后,大约只有7.5%的人能学以致用。

  为什么学以致用这么难?

  因为学以致用中的“学习”,是一种“基于能力提升或知识储备的学习”。它隐含了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1:在“输入——输出——结果”的闭环中,有好的输入、输出能力,就能带来好的结果。

  分析:这个假设忽略了“输入——输出——结果”三者之间的匹配、衔接的难度。比如说,你捧着一本《谈判力》在研读,你的学习能力也很强,彻底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输入端很棒。另外,你的口才与表达能力也不错,输出端也很强。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你谈判能力就很强。

  很多人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就是因为TA不知道相应的输出端是什么。你需要什么样的实践?你在哪里可以有这样的实践机会?获得这样的实践机会需要什么样的资源?这些实践哪些在前,哪些在后?这些问题能难死一波人。你学习了沟通能力的书籍,就处心积虑地想找能实践这个能力的场景,是那么好找的么?

  ▲假设2:输入、输出的能力,可进一步分解成许多相应的能力进行训练,逐个击破、提升。

  比如,一个销售人员的客户拜访能力,可以分解成产品知识、表达技巧、谈判技巧、人际沟通、商业意识等几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并且学习者会自动将各种能力进行整合,并在一个综合性的任务中应用。如只要掌握表达、谈判、沟通的技巧,就能进行一次良好的客户拜访了。

  分析:这个假设的问题在于,把能力逐一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的培训,偏离了能力展现的特点和情景。同时,单一能力的培训大多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与具体任务的结合程度较低,因而增加了学以致用的难度。最后,各种能力的融会贯通,本身对学习者的悟性要求是很高的。

  ▲假设3:能力、知识的应用场景有很多,即使你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景能用得上。但是,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则可“以不变应万变”,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分析:这个假设的问题有两点:

  第一,缺乏具体应用场景的指引,在学习时你会抓不住焦点。学习不是为了把某本书、某个内容不分主次地记住。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因为缺乏具体的应用场景,学习者往往无法对知识点的价值大小进行区分,所以只能期望自己把学习的知识不分主次地全部记住。这容易引发焦虑:我看过的书老记不住,怎么办?问题是记不住才是常态,好吗。

  如果有某种具体的实践任务作为指引,则学习本身就有筛选的过程,没有价值的内容不需要记,有价值但是与本次任务相关程度低的内容也不需要记,大幅度降低了理解和记忆的量。

  比如说,前几天时间,公司领导提出想探索一下社群运营,而对于这方面我是零基础。于是,我在当当上,把以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社群、微信、新媒体等关键词搜索出来的书一口气买了75本。然后集中两三天时间,

  把这75本书扫荡一遍。通扫一遍的结果是,实际上对当下有价值的书只有3本,还有两三本书部分章节,还有部分书籍是有价值,但是当下不需要掌握,做好标记,以后用的时候再针对性去看。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建立了对社群运营的基本框架,同时也摸索到了未来需要深耕的发力点。如果换传统的模式,75本书,制定读书计划,慢慢读,可能一年都读不完。

  第二,如果一开始就缺乏具体的应用场景,费劲心思储备知识,等到你有实践机会的时候可能已经遗忘了。现在智能手机是每个人的标准配置,学习界也开始流行“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比如你在公交和地铁上可以争分夺秒地看一两篇公众号的文章。先不提大多数人的碎片化时间是用来娱乐还是更多用来学习,而是“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根基如果还是建立在“提升知识储备”上——我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知识储备了,仍然会走入一个死胡同。

  零碎学习的知识更容易忘,所以现在很多人又开始对碎片化学习进行批判。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对于学习最革命性的意义不在于你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及“可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学习”,而在于“缩短了学习与应用的时间周期,即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时间周期”。

  以前的学习,因为提取知识不方便,所以,只能提前将知识存储在脑子里面,以不变应万变,学习与应用的时间周期可以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是现在,很多知识都是你要用的时候,你就去搜索,去学习,然后学完了立马实践。比如,做菜,我就是每次要炒菜之前,在APP上搜一下菜谱,照着菜谱做,完全不需要提前学习、记忆菜谱。

  综上,强化输出端,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的关键在于: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具体来说,是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而非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

  怎样进行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这里只简单举一两个案例:

  就我们80后来说,当初在学计算机的时候,最早接触的都是学习五笔输入法,怎么学呢?从背字根开始“王旁青头兼五一……”,然后熟悉键盘,玩各种打字小游戏。那时候还是有不少培训班就是专门教打字的。可见,打字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门需要坚持不懈,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才能掌握的技能。所以,很多人就半途而废了——这跟你现在正在进行的许多学习还不是一样么?

  那么,后来我是怎么学会的呢?是在97年左右,QQ开始在国内流行。我对于在网上泡美眉(咳咳,美眉这个词很暴露年龄啊)抱有强烈的兴趣,所以需要着手解决不少的障碍,包括:电脑的开关机、拼音的学习、熟悉键盘及盲打、通过聊天套个人信息的技能、逗比搞笑的技能。

  注意,这所有的内容,都没有分开独立进行学习,而是同时学习并进行的,在聊天中难以分割。其次,这个学习显得有点缺乏系统规划,更多是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在聊天聊了一个月之后,打字已经非常熟练了——让那些正在苦练打字的同学大吃一惊。

  这是当年我们学习打字的过程,现在很多小孩是没有走过我们的弯路的。但是,在其他许多的学习领域,依然存在这样的误区。比如写作训练、比如演讲技巧、比如项目管理等等。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英语学习来说——英语只是一种工具,你通过这种工具要解决什么问题?结果很多人把英语当成了目标,把英语学习从问题解决中独立了出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英语学习切割为许多独立的小环节,如听力、背单词、阅读训练、写作。这种基于能力的学习,正是许多人学习多年英语也无法学以致用的原因。正如上述打字的案例,改一下学习的逻辑,可能就会有爆炸式的提升。

  具体如何进行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有哪些原则,有哪些关键要素,操作流程是什么。限制于篇幅,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

  文章略长,最后为客官们总结一下本文:

  1.造成低品质勤奋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人的勤奋,都只在输入端用力,而没有在输出端使劲。

  2.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的解决方案就是:强化输出端,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

  3.想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学以致用是非常困难的一种模式。

  4.学以致用的底层逻辑是: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

  5.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的隐含几种错误的假设:

  假设1:认为在“输入——输出——结果”的闭环中,有好的输入、输出能力,就能带来好的结果。这个假设的问题忽略了“输入——输出——结果”这个闭环中,三者“匹配衔接”的难度。

  假设2:认为输入、输出的能力,可进一步分解成许多相应的能力进行训练,逐个击破、提升;并且,学习者会自动将各种能力进行整合,并在一个综合性的任务中应用。这个假设的问题在于把能力逐一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的培训,偏离了能力展现的特点和情景。同时,单一能力的培训大多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与具体任务的结合程度较低,因而增加了学以致用的难度。并且,将各种能力的融会贯通,这对学习者的悟性要求是很高的。

  假设3:认为要提前进行能力提升、知识储备,以不变应万变,免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它的问题在于缺乏具体应用场景的指引,学习难以抓住焦点,只能不分主次地企图记忆消化全部知识,学习量过大。其次,这会导致学习与应用的周期过长,知识遗忘。由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引发的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其革命性意义不在于“随时随地学习”与“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时间利用效率高”,而在于“缩短了学习的输入输出周期”。

  6.强化输出端,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的关键在于: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具体来说,是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而非基于能力提升、知识储备的学习。

  作者简介:

  陈晓,新生大学会员,男,80后一枚,已婚已育的心理学硕士,一直专注于企业人才发展领域,擅长教学设计及课程开发。喜欢好玩的事,好玩的人,喜欢琢磨。

分享到:
商务合作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内容来自网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致函QQ:183683883
Copyright 2008-2018 中国教育网(原:中国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最佳浏览器为IE8屏幕分辨率为1280*768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09087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