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教育网!Www.CneduNews.coM网站地图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教育网 > 新闻频道 > 综合报道 >

新生大学:一招教你提升朋友圈质量

作者:n02   来源:中国教育网   更新时间:2016-04-26 17:08

  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个人感受,老实说刷微信朋友圈并没有让我感到愉悦。

  刷朋友圈的动作似乎已成为一种编码,写入了我的生活中,只要一有空闲时间,我就会试图用它来填补,即便我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开心。

  为此我特地去翻了翻有关文章,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如果你也或多或少经受着 “朋友圈焦虑症”,可以继续往下看一看。

  一、我们在焦虑什么?

  社交过载

  你可以查一下自己的微信好友数目。我曾经出于好奇随便统计了一下周围人的好友数,记得当时统计的数据大概在 300 ~ 400 人左右,少数人拥有 800 人以上的微信好友。

  但是我们真正有精力维持的朋友数量是多少呢?

  150

  (注:这其实就是非常有名的 “邓巴数”,由英国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邓巴数并没有精确的数值,它处于 100 到 230 之间,而通常人们使用150。)

  看看我们的微信好友数量和150之间的差距吧,那个差距就是我们的社交负担。

  说实话,现在朋友圈有好多人,我根本都不认识,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变成了我的 “朋友” 的。

  而这种社交过载正在给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疲惫感。

  滤镜生活

  除了晒朋友圈的人数众多以外,晒出来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修饰的。人们普遍只愿意给别人展现自己光鲜的一面,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所有人集中起来变着法儿地 “炫耀” 时,你可能就没那么开心了。

  失恋的时候一定不要刷朋友圈,因为一定有人在秀恩爱;深夜饿了的时候一定不要刷朋友圈,因为一定有人在晒自己正在吃的美食,以此类推。

  似乎这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忍受着饥饿和困苦,别人都幸福得要死。即便你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也依然无法抵御他们对你的 “伤害”。

  2.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不论是社交过载还是被修饰过的生活,其实都是表象。

  刷朋友圈让我们感到抑郁的本质原因其实是:

  这个行为没有意义,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我这可不是胡说,国外还真的对此做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国外的朋友圈 —— 脸书(FACEBOOK)。

  参与实验的人员被分为三组。第一组需要在脸书上逛 20 分钟,看状态,刷照片,点赞回复等等;第二组也需要上网 20 分钟,但是不能游览任何社交网站;第三组则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可以花 20 分钟随意游览各种网站。

  试验后,研究人员测量了每组人员的心情指数,以及这次上网的意义指数。结果如下

  从表中我们能看到,相比起单纯刷脸书,当屏蔽了社交网络的影响后,人们普遍更开心了,而且觉得这次上网更有意义。

  难怪每当脸书推出新功能的时候,都会有媒体讥讽:

  这下子人们又多了一种浪费时间的方法了。

  三、我们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刷呢?

  文章写到这儿,这是一个自然会被提及的问题,还好我找到了一个答案:

  我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感觉,更不要说预测了。

  正如新生大学前一阵子集中写过一些认知偏差一样,我们人类其实有很多局限性,而情感预测就是其中之一。

  有没有一件事,你自认为做完会开心,但是事后发现刚好相反?

  复仇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人们总觉得报复那些可恨的人之后,自己会开心很多,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这个解释到底准不准确?文首的调查或许可以给你点儿参考。

  (由于不是一个严谨设计的实验,所以上面的投票结果仅供参考)

  四、我们该怎么办?

  既然已经知道原因了,我们就可以反向去找解决方法。

  既然我们没有很好的办法完全停止刷朋友圈,那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刷完之后真的开心起来。

  首要任务当然是:

  不浪费,有意义

  怎么样让朋友圈达到这个标准呢?有一个小的窍门,大家可以试一试:

  屏蔽掉所有 “表现型” 朋友,只保留 “进取型” 朋友。

  有关这两种人的具体介绍可以参考文末的推荐阅读,这里只简单地说一下相应的原因。

  人群中 “进取型” 永远是少数,所以这一条能迅速让你把好友数量控制在邓巴数以内,并且这些人通常都是以浪费别人时间为耻的人,所以他们如果在朋友圈转发任何事,都是真正有用的信息,不会让你觉得没有意义。

  其实微信自己也在不断努力减少软件内部的噪音,从订阅号的折叠到长状态的折叠,无一不是为了降噪。

  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是微信一样的产品,从朋友圈开始学习如何降噪,让自己每次刷完朋友圈都感觉到神清气爽,而不是觉得又浪费了大好时光。

分享到:
商务合作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企业邮箱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内容来自网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致函QQ:183683883
Copyright 2008-2018 中国教育网(原:中国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最佳浏览器为IE8屏幕分辨率为1280*768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09087534号